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3期

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携带HIV病毒患者的职业防护和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因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在时间窗内尽快地急诊PCI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因争取手术时间,往往来不及等待检查结果,无法确认患者是否是HIV携带者[1],临床护士受到感染的危险很大,如果不慎被传染将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通过循征护理学,整理资料发现以下护理可以给......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因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在时间窗内尽快地急诊PCI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因争取手术时间,往往来不及等待检查结果,无法确认患者是否是HIV携带者[1],临床护士受到感染的危险很大,如果不慎被传染将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通过循征护理学,整理资料发现以下护理可以给护士和病人解除护理盲区,请大家借鉴指正。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HIV; 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因此加强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临床护士是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之一,住院的患者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在AIDS确诊前,临床护士对患者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护理,但不可能预知其为HIV感染者并加以防护,而这些患者要经常与临床护士接触。护士为患者做各种基础护理及侵入性的技术操作,如静脉抽血、输液、伤口换药、导尿术等,而这些操作都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甚至可能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导致针刺伤、锐器伤[2]。本科曾出现过3例术后才知道患者是HIV感染者,引起当时值班护士的恐慌和不安,极大地增加了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护士对患者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从而影响护理的质量[3]。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做好必要的防护是减少HIV感染的重要措施。

  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1.1 加强宣传教育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全面性防护”的概念。无论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应视为可能具有HIV、HBV、HC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即视所有的患者具有传染性,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4]。我国卫生部实施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突显了“标准预防”的概念,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5]。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6],制订完善的工作流程,如消毒隔离管理规范、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流程、职业暴露处理及防治方案等,按安全操作标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防范措施,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1.2 普遍性防护原则

  彻底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每次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每日洗手的频度应>35次。完整的手套是预防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7]。提示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防护用品的使用,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评估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防护用品。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污染到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靴子等在进行医疗操作时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对高危人群采用双层手套,当血液或体液有可能喷溅时,则要戴防护眼镜。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不得将针头插回套管,不许弯曲、折断或作其他类似处理。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脱去手套也要洗手。很多护士没有戴手套防护的习惯,即使戴手套,但脱手套后没有立即洗手的习惯,这样很容易通过皮肤伤口、黏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感染上HIV。据国外调查证明,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以护士最多;医护人员对AIDS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抽样显示护理人员对AIDS传播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只有24%。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缺乏是导致操作中普遍不遵守防护措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发生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被锐器刺伤时,须保持沉着镇静,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向护士长报告被污染锐器刺伤的情况,经护士长评估后报告感染控制科,使暴露后的临床护士能及时得到暴露危险的评估。

  3 对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处理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 ,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h,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h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h,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10min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min,即可灭活HIV。将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放入专用标志的容器内,用70%的酒精到入容器内浸泡1h后倒入便池;对使用的敷料及一次性麻醉用具装入防漏袋内,向袋内喷洒70%的酒精密封后做好标记由专人送至医用垃圾回收中心处理。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袋内,并标上“隔离”二字,尽量高温消毒;若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废弃;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处环境,应用有效氯约5000kg/L的消毒液消毒。

  4 结论

  鉴于心血管内科护士,接收急诊病人的特殊性,工作中HIV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教育、管理、干预、补救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是能够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对HIV职业暴露采取预防为主,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护士对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意识淡漠、对防护认识不足致使他们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工作,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等,医院的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是我们目前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衡秀程.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6.

  2 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3 应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5.

  4 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6.

  5 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6 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8.

  7 李秀云,徐 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6.

  

作者: 彭丽鲜,王斯婕,任 丽,张春燕作者单位:650032 云南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