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6期

穴位按压对失眠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在失眠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失眠患者45例,男13例,女32例,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按压太阳、印堂、百会、睛明、眉中、涌泉、神门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3min。结果45例患者在治前后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在失眠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失眠患者45例,男13例,女32例,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按压太阳、印堂、百会、睛明、眉中、涌泉、神门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3min。结果45例患者在治前后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穴位按压可疏通经络,使自主神经安定,身心放松,提高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失眠;穴位按压;护理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称“不寐”,亦称“不得卧”、“目不瞑”等。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难眠,多梦;重者彻夜难寐,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四肢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减退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科自2010年以来,对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以外,开展穴位按压,较大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患者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56~9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45例病人中,阴虚火旺型12例,心脾两虚型24例,心胆气虚型9例,均排除躯体及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症,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1]。

  1.2方法

  1.2.1环境准备治疗时间选择在晚上病区熄灯前,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灯光柔和,稍昏暗。

  1.2.2患者准备患者平卧于病床上,闭目3~5min,保持心境平和,呼吸平稳。

  1.2.3穴位按摩、按压方法

  1.2.3.1睡前按摩印堂、太阳、百会、睛明、眉中等穴位用双手拇指或大鱼际分抹印堂穴→双侧太阳穴,持续3min;用双手拇指指腹点压印堂穴→沿眉弓向两侧边揉边移→对揉至太阳穴,持续3min;双手拇指指腹点压睛明穴→分别抹上下眼睑,持续3min;双手拇指点压印堂穴→百会穴→眉中穴→分别从眉中穴向头顶压至百会穴。

  1.2.3.2涌泉穴按摩患者睡前用温水泡足10min后擦干,护士用薄棉布包裹病人足部,嘱其闭目养神,给予涌泉穴按摩,即应用一指禅推法按摩,约15min[2],力度宜均匀,并有渗透感。其用力大小以病人有局部的酸、麻、胀、痛等感觉并能忍受为度。手法由浅→深→浅,力度由小→大→小。

  1.2.3.3耳穴可选取神门、心、脾、肾、脑等穴,采用按、压、揉、捻、捏等手法,每穴按摩3min。

  1.2.4常规护理(1)给予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思想顾虑。(2)睡前禁饮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晚餐不宜过饱,少食或禁食油煎辛辣厚味之品,宜喝一杯温牛奶。(3)消除失眠诱因,如环境嘈杂、多思虑、体虚等。(4)睡前温水泡脚,水温在40℃~45℃左右,时间20~30min。(5)加强身体锻炼,每天坚持散步、做操、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6)入睡前听轻松,舒缓的音乐,音量适中,略轻,使整个身心放松。

  1.3观察指标

  1.3.1睡眠时间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入睡时间及睡眠总时间。

  1.3.2睡眠质量患者白天自觉疲惫感的程度。

  2结果

  见表1。表145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3讨论

  失眠是住院病人的常见问题,也是除疼痛之外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是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佳[4]的集中体现。其成因很多,有七情内伤,思虑惊恐而神不守舍,或因饮食不节、胃气失和使痰热扰心,或因久病体虚致心肾不交,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等。由于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心神不安,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总之,都与心、脾、肝、肾等脏腑有关,失眠如不及时治疗,长此以往则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冠心病高血压、抑郁症等,对人的精神和身体将产生很大的危害,而采用镇静安眠药,副反应大,依赖性强,不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正常的睡眠必须要心神平和。穴位按压、按摩是中医学中颇具价值的医疗保健方法,能消除疲劳,改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沟通表里,达到阴阳平衡,可有效地防治失眠症[4],用手指按压或按摩神门、百会、太阳、涌泉等穴位,可使患者自主神经安定,身心放松,从而诱导入睡[5]。穴位按压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生理平衡,穴位选择与经络相互结合,调节血气循行并作用于脏腑,调整人体内的不平衡状态,以达到维持生理功能的协调。穴位按压不是侵入性操作,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简单易学,不增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很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7.

  2贾春华.中医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3吕文良.失眠的中医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122.

  4罗斌,唐启盛,徐向青.五脏与不寐.中医药学刊,2006,24(6):1060-1061.

  5邵铭熙. 实用推拿学.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54-655.

  

作者: 曹秀华作者单位:201200 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