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8期

10116例门诊输液患者中5例不良反应之浅见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输液不良反应导致要合理用药,系统全面掌握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达到及时发现、将损失及伤害降到最低的目的。【关键词】不良反应。输液原则2011年本站1&mdash。10月共输液10116人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5例,统计如表1所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输液不良反应导致要合理用药,系统全面掌握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达到及时发现、将损失及伤害降到最低的目的。

【关键词】  不良反应 ;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措施;输液原则

  2011年本站1—10月共输液10116人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5例,统计如表1所示。 表15例输浪不良反应统计资料

  调查显示:占门诊输液人次 0.05%;经调查与个体差异、药物类别有关;与输液速度、浓度无关;与是否坚持无菌操作、制剂是否纯无关。全部病例因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处理预后良好,其中易XX住院治疗痊愈,其余4例在门诊予以更换液体、抗过敏、吸氧、护理干预等当天好转,后续观察无不良反应。经查证最新数据显示: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输液给药迅速、起效快被过多选用,但它却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了8成。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15种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前5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针、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针、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所以预见性观察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减少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1药物的不良反应

  1.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与药物的特性、浓度、空腹输液有关,经血管随血液循环进入胃肠刺激发病。预防措施:输液前告知,嘱患者进食,遵医嘱止吐;减慢输液滴速;给热水口服;必要时停换药。

  1.2药物的变态反应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片状或点状。全身反应,严重者头晕眼花,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过敏性休克。预防措施:输液前告知用药之注意事项;详细询问过敏史;做好皮肤过敏试验;输液中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变态反应及时更换液体及输液用具,遵医嘱行抗过敏治疗;过敏性休克按过敏性休克处理。

  1.3晕针与血管迷走性有关,是短暂脑供血障碍。与患者体质虚弱、饥饿、疲劳、高度紧张、痛阈较低、室内温度过高和体位有关。预防措施:操作人员热情、亲切、稳重、动作轻柔;患者去枕平卧,出现晕针时减慢输液滴速或暂停输液,按压人中、太冲穴。

  1.4热源反应与违反操作规程、制剂不纯有关。预防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发生热源反应立即更换输液用具及液体,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15mg,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必要时吸氧。发生热源反应的液体及用具无菌封存送检。一些生物制品也可导致热源反应,如各种疫苗等,使用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外,尚需向使用者详细说明使用原则,发热不高无需处理。

  1.5循环负荷过重多与输液速度过快,心功能不全有关。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滴速;心理安慰,解除其紧张情绪;停止输液,双腿下垂,高流量(6~8L/min),50%~70%酒精湿化;双腿下垂,必要时给镇静剂,止血带轮扎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遵医嘱予以强心药、利尿药、平喘药、扩血管处理。

  1.6静脉炎输液后局部红、肿、热,局部条索,甚至硬结性病变。

  1.6.1机械性静脉炎针头与血管不配套;穿刺技术不良;关节活动摩擦所致。

  1.6.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过大、渗透压不平衡导致刺激性过大。

  1.6.3细菌性静脉炎与护理操作中违反操作原则、制剂感染有关。预防措施: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局部热敷;予以超短波理疗。

  1.7空气栓塞于肺的气体栓子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量小时与肺泡毛细血管、血红蛋白结合,弥散至肺泡,随呼吸排出体外。量大且迅速,由于心脏波动,将空气和心脏内血液搅拌成大量气泡,不被排出阻塞肺动脉导致猝死。进入血液循环100ml左右空气就可导致心衰,表现为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发绀等。预防措施:输液过程中多巡视,防止输液过快;及时续加输液,输液前、中认真检查有无漏气。患者如有上述不适,立即停止输液,取左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

  2静脉输液的缺点

  (1)导致全身、局部感染。(2)过量输注,易产生不良反应。(3)易导致循环负荷过重、电解质失衡。(4)易导致医源性疾病增多。

  3输液原则(1)

  掌握适应证,输入液体的种类、性质、剂量、速度和方法。(2)液体和器材符合质量标准,来源正规,严格无菌。(3)操作人员严格检查。(4)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防止热源污染,配制好的药液不能放置过久。(5)保障加用药物安全、合理,尽量减少配伍种类和数量,加药后如出现变色、混浊、结晶等改变不能给患者使用。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具有潜在风险,而不良反应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合理用药、严密观察,才能达到治疗疾病,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目的。

  

作者: 张晖作者单位:442052 湖北十堰,十堰市东汽茅箭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