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13期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高血压是老年病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阐明,普遍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下降,经常反复的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的功能混乱,从而影响了对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运行,形成了以血管收缩带来的神经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高血压是老年病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阐明,普遍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下降,经常反复的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的功能混乱,从而影响了对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运行,形成了以血管收缩带来的神经冲动为主导的兴奋中枢,最终导致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产生阻力,血压升高。高血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高血压是老年人致死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目前我国1.3亿高血压患者中,老年患者占25%~35%[2]。高血压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高血压还和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导致脏器功能的丧失,严重威胁人的生命与健康[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诱发高血压主要与社会环境的应激,不良生活方式及心理负担有关。高血压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预防保健、心理护理和用药护理等为重点,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病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老年高血压的特征

  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特征:(1)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与老年人心血管发射损伤有关。(2)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3)老年人β受体阻滞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动过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4)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长。(5)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乐定、甲基多巴。(6)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体干部病房一科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应慎用能引起体位性高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α1受体阻滞剂、速尿等。(7)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耐受较差,更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发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得太低。(8)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因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针对这些特征,在诊治和护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增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

  2护理

  2.1心理护理高血压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病人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多数病人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做好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有重要的意义。(1)老年高血压与情绪紧张、环境不良刺激等因素有关,孤独、焦虑、抑郁所致负性情绪影响躯体疾病的临床康复和预后。针对老年患者焦躁、抑郁、易激动等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消除他们的陌生感,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深入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自我调节,提高承受能力,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2)对血压控制不理想,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3)对于易激动的老年患者应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人对事有一颗宽容的心,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2.2生活护理

  2.2.1注意休息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以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2.2.2控制体重临床实践证明,肥胖或超重者至少有60%发生高血压、肥胖人患高血压病率是同龄组体重正常者的3倍[4]。因此,高血压病人应逐步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体重(kg)=身高(cm)-105。

  2.2.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使体循环动脉压升高,血管壁脆性增高,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动脉痉挛,同时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饮酒量的多少与血压水平呈正性关系,且长期过量饮酒可引起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心脏受损,因此应戒烟限酒。限制饮酒,不饮乙醇含量高的酒,可饮少量葡萄酒或啤酒。

  2.2.4合理运动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运动锻炼及有氧训练或耐力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降压体操等。运动强度维持在本人承受的中等强度以下,以稍累为主,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根据患者的心率及运动是血压变化和患者的自觉症状调整运动量,注意劳逸结合。

  2.2.5预防便秘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排便时用力过度,引起收缩压升高,甚至导致血管破裂。医护人员及家属应鼓励患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且多饮水,以预防便秘。大便通畅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2.3饮食护理

  2.3.1低盐饮食 给予低盐饮食,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3~5g/d。控制钠盐的饮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可用小勺量出具体盐量,这样患者就容易理解接受,自觉使用不含钠盐较多的食物、腌制品。鼓励患者多食植物油,尽量不食动物油,过多摄入脂肪也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2.3.2保持足够钾、钙摄入 通过改善营养和膳食,控制高血压。多食水果及绿叶蔬菜、豆类食物,适当饮用牛奶,要保证摄入足量的钾和钙。控制饮食做到“三定、四高、三低、两戒”,即定时、定量、定质;强调食物要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同时也要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具体来说就是限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食蛋白多的豆类、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

  2.3.3清淡饮食少量多餐,进食容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限制过量的咖啡,适量饮用茶水,以利用茶中的鞣酸减少脂肪的吸收。患者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喝牛奶。

  2.4安全用药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要口服降压药,降压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保持稳定的血压,切不可血压一降就停药,血压上升又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极为不利。老年人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节剂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禁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缓慢、温和、适度降压,药用量从青壮年的1/3~1/2开始,于数周内逐渐加量,时间应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服降压药;(2)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药物剂量和服药时间,便于老年人记忆,并避免遗忘服药,确保老人用药安全。(3)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等。患者就能很快适应角色,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较好的配合治疗。

  2.5健康教育

  2.5.1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诱发因素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关系,识别并发症的先兆及高血压的危害性。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充分了解,产生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家庭对高血压患者的支持、鼓励与监督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采取合理的饮食结果,食不过饱,不穿紧身衣裤,忌领口或领带过紧,避免压迫颈静脉窦。

  2.5.2服药指导由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终生药物治疗,因此要讲解坚持服药的意义,指导使用药物名称、剂量和注意事项,指导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强化用药依从性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准时遵医嘱服药对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脏病、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性。

  2.5.3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的措施。

  2.5.4个体化治疗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个体差异明显,因此使用降压药前应常规体检,了解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靶器官受损情况以及影响高血压病治疗的疾病,如心力衰竭“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痛风”周围血管疾病等,以合理选择用药品种和剂量。老年人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加压治疗应循序渐进,避免使用哌唑嗪等药物,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参考文献】
    1黄品.老年高血压治疗新进展.老年高血压杂志,2008,(12):75-77.

  2薛正华.老年高血压节律变化.山西护理杂志,2009,13(6):258-259.

  3陈巧红.老年高血压的特征及分析探讨.中外医学研究,2009,7(8):125-126.

  4林凡.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特点.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131-132.

  5王敏.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特点及护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09,6(31):111-112.

  

作者: 吕曼华作者单位:430070 湖北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