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4期

中医心理卫生保健预防精神障碍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身,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松弛法、节怒法、平心法、自悦法[1]等许多自我控制或调节情绪的方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否则,逆四时,则容易伤精神......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身,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松弛法、节怒法、平心法、自悦法 [1]  等许多自我控制或调节情绪的方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中医心理卫生保健的原则
   
  1.1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学说,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离不开自然,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就必须与四时相适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否则,逆四时,则容易伤精神,耗精气而导致疾病。
   
  1.2 调节情志 调节情志是心理卫生之本,祖国医学一向重视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强调“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方法。又如明末汪琦石指出:“其在荡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阐明了调节情志与保持各脏腑健康的关系。
   
  1.3 和畅性情 以良性情志克服劣性情志。《管子》说:“凡人生之必以其欢,忧则失记,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受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喻嘉言论养生之道时,将“和畅性情”作为专题论述,指出:“五志为心所使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侮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以奈我何哉。”古代养生学家及医学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主要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荀子·修身篇》中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正;狭隘褊小,则郭之以广大;卑湿重迟会利,怠慢傈弃,则诏之以祸实;愚颖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善心之术,莫经出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从以上可以看出荀子养生养心术的特点在于以积极的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以正性情绪克服负性情绪,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点去克服不良的个性心理特点。
   
  1.4 寡欲 保持情志稳定,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以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来保持情绪的稳定,身体的健康。

  2 中医预防精神障碍的方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结果,而且还受主观经验,意识水平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机体可自行调节、控制、缓冲所受刺激,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2.1 豁达法 指精神愉快,心境坦阔,少私欲,少忧愁,不强求难成之事,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关心他人,凡事能保持良好欢愉的心境。要做到凡事豁达,就应当随遇而安,为人处事坦荡豁达,从容大度,不为琐事忧愁,不为冗杂烦恼;喜怒忧思有节度,而不任性妄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适嗜欲于世欲之间,无恚慎之心……内无思想之患。”加强性情的修养和自我控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2 松弛法 通过轻松愉快的良好情绪,控制和调节由于紧张过度所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变化,诸如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出汗、尿频、血压升高、动作不协调等。消除紧张情绪,必须具有随时应付紧急状态的“应激”心理水平,学会迅速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对情绪的高度自我调节能力。另外,还必须善于转移紧张情绪,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场面与情景,可以冥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使情绪趋于稳定。如腹式呼吸法,配以肌肉松弛训练,有条件者可在生物反馈仪的配合下进行自主性训练,逐步学会身心的自我松弛。
   
  2.3 节怒法 在发怒前,运用精神转移,减少或避开刺激,说理疏导和升华等方法,降低发怒的暴发程度,避免社会心理矛盾和不良情绪反应。“怒伤肝”,平时应修身养性,注重自我涵养,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动辄发火,不讲道理,学会避开可能引发“动肝火”的刺激源。
   
  2.4 平心法 以愉快而平静的情绪,使心神处于最 佳统辖脏腑的状态,保证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要保持愉快而平静的心境,就应当努力做到“恬淡虚无”。培养和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能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而兴趣狭窄、孤陋寡闻常常使人在分析、理解问题时发生非理性的情绪障碍,从而干扰心绪,造成劣性心境,影响心身健康,即如古人所云:“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于卑陋。”因此学会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自控情绪的技巧,排除来自主观客观的不良精神刺激,使自己处于“恬淡”,“怡悦”的心境对预防精神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
   
  2.5 自悦法 指通过直接置身于或回忆再现过去经历过的令人愉快、欢悦的情绪来改善和调节消极情绪状态。此外,还包括平常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陶醉、怡悦。培养一种或多种自己喜爱的活动或兴趣来自悦情绪是自悦法简单并且理想的方法。

  3 中西医结合对预防精神障碍发生的优势
   
  精神障碍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根本上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则有待于精神病学和各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原因的充分阐明。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精神障碍的预防:(1)中医古籍中对精神障碍的病因描述不多,但对精神障碍的症状、体征描述较多 [2]  ,面对这种情况,应利用西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深入探讨其病因,避免精神障碍临床防治的盲目性。(2)祖国医学认识到情志异常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将中医的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子光,张子游.中医康复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1-100.
   
  2 叶锦先,何裕民.情志疾病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26. 

  (收稿日期:2004-07-21)

  作者单位:410007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编辑曲 全)

作者: 粟华魁 周鸿图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