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低颅压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低颅压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颅内压70mmH2O的一组少见综合征。头痛与体位变化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加重,卧位减轻或消失,头痛变化多在体位变化后15min内出现。现将我院1998年5月~2004年4月6年间收治的低颅压综合征24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点击显示 收起

  低颅压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颅内压<70mmH 2 O的一组少见综合征。头痛与体位变化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加重,卧位减轻或消失,头痛变化多在体位变化后15min内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为常见的伴随症状。现将我院1998年5月~2004年4月6年间收治的低颅压综合征24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6~62岁。急性起病9例,亚急性起病12例,慢性起病3例;发病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9例,腹泻3例,情绪激动、精神紧张6例,无明显诱发因素6例。24例患者均以体位性头痛为临床特征,坐位和立位时头痛加重,伴颈背部疼痛者15例,伴恶心、呕吐21例,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僵,1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24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抽搐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1.2 方法与结果 24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侧卧位腰穿测压为0~70mmH 2 O,压颈试验无梗阻现象。2例为少许血性脑脊液,离心后上清黄染,其余为无色透明,糖及氯化物均正常。患者均行头部CT检查,2例发现脑室系统缩小,其余未见明显异常。24例患者经卧床休息、大量静脉补液(2000~3000ml/d)、饮水,并予以血管扩张剂、激素、抗病毒等治疗4~22天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及临床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分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及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一般预后良好,有报道此病可自然缓解 [1] 。原发性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血管舒缩障碍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增加有关;过度疲劳及病毒感染亦可能与PIH发病有关 [2] 。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腰椎穿刺、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等使脑脊液渗出增多,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严重全身感染、脑膜脑炎、过度换气和低血压等可使脑脊液产生减少。脑脊液量减少、压力降低、脑组织移位下沉使颅内痛敏结构,特别是脑膜、血管、脑神经(主要是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等受到牵张而出现头痛。起立性头痛是其最突出的临床症状,在咳嗽或用力时加重,部分伴发颈背部放射痛,本病常合并听觉及视觉系统的异常。体征:可见不同程度项强 [3] 。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SIH患者均有因可循,加之典型的临床特征,诊断较易;PIH则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因其以头痛、呕吐、颈部抵抗为主要表现,急性发病者脑脊液可为血性,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表现极为相似,但PIH的头痛、呕吐随体位变化,SAH的头痛与体位无明显关系;PIH腰穿脑脊液压力<70mm H 2 O,而SAH的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SAH的CT扫描于脑裂、脑池可见高密度影(出血)。本组有2例出现血性脑脊液,可见血性脑脊液在低颅压综合征中占有一定比率。其发病机制为颅内压低时引起脑膜水肿、充血,使红细胞渗入蛛网膜下腔,同时血浆蛋白也进入蛛网膜下腔,故出现血性脑脊液。本病还应与脑和脊髓肿瘤、脑室梗阻综合征、寄生虫感染、脑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颈椎病等鉴别,因这些疾病亦可出现体位性头痛。
   
  本组24例患者100%预后良好,无后遗症。治疗中休息并予以大量补液,1~2周后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 安部贵人.低颅压综合征头痛.日本医学介绍,2001,22(1):2.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0.

  3 陈加俊.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5例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1):88.

  (编辑空 蝉)

  作者单位:244000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孙冰莲 金贤宏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