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严重并且有潜在危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一般采用,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常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笔者选择了52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

点击显示 收起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严重并且有潜在危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一般采用,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常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笔者选择了52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1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UAP患者52例,全部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常规检查血糖、血压、血脂,排除2级以上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出血性疾病等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肝素治疗组(Ⅰ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41~65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2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9例,自发性心绞痛5例。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组(Ⅱ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43~66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0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以及临床症状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在常规治疗(静点硝酸甘油、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的基础上,Ⅰ组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10天;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后改为0.75g,每日1次。Ⅱ组:尿激酶30~50万u 30min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续应用3~5天或疼痛完全缓解后停药;同时应用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10天;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后改为0.75g,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入院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每日2次,共10天,心绞痛发作时随时记录,观察和记录ST段的变化;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出血并发症及有无心肌梗死的发生;用药期间监测APTT、PT、FIB等。

  1.4统计学方法组间疗效对比,各种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均值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定以国内外常用的抗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2种疗法进行评价。其中抗凝组显效11例(42.3%),有效6例(23.1%),无效7例(26.9%),恶化或发展为AMI 2例(7.7%),总有效率为65.3%;溶栓组显效16例(61.6%),有效7例(26.9%),无效1例(3.8%),恶化及AMI 2例(7.7%),总有效率为88.5%。两种疗法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疗效优于抗凝组。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结果,见表1。

  表1两组观察结果对比(略)

  注:自身前后相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较,P<0.01

  2.2不良反应两组共有4例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心肌梗死,转为心梗常规处理,余病例在治疗期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的统称,是介于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它的临床和病变复杂,进展快,预后较严重,可能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故又称梗死前综合征。因此,及时有效地终止其发作对减少AMI的发生率和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非常重要。目前认为,UAP的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部分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持续痉挛、缺氧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管腔阻塞等因素有关[1]。冠状动脉内镜检查发现,缺血相关的病变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发生率很高[2]。粥样组织学检查发现,UAP的血栓系不成熟的血栓,血小板成分多,纤维蛋白成分少,血栓形成是一连续性的亚急性过程[3],因此,导致了UAP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和病情的严重性。上述观点为UAP的抗凝及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药理作用看,低分子肝素主要是催化抗凝血酶Ⅲ的反应,使凝血酶活性降低,产生抗凝作用,减少血栓形成与扩展,因此,治疗UAP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及其有机物。而使用小剂量UK即可激活纤溶酶,通过纤溶酶的作用,将新鲜血栓及机化物溶解清除,并随着剂量的减少其促血栓活性作用亦随之降低[4]。由于减少了溶栓剂的剂量,同时在溶栓前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加强了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的作用,使溶栓剂增加凝血活性的作用大为减少,降低了AMI的发生率[5]。此外,小剂量还有助于溶解UAP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局部的红色血栓,从而也减少了AMI和频繁心绞痛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小剂量溶栓剂多次静脉滴注,还可促使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平衡,减少新鲜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由于考虑到高危UAP的病理呈反复性、逐渐进展性特点,因此,提倡采用分次使用小剂量UK的给药方法。该方法具有给药作用时间长,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庸晋.抗凝及溶栓疗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对照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4):208.

  2陈再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27.

  3王聪霞,牛小麟.小剂量UK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2):91.

  4吴志峰,高明东,姜毅,等.小剂量UK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2):130-131.

  5国家“九五”公关课题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5):342-344.

  (编辑 江枫)

  作者单位: 037017 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三医院

作者: 刘伟隆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