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大肠腺瘤性息肉255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自1992年10月~2005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在3739例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255例,检出率6。1一般资料在25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男165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1。息肉形态:有蒂76例,亚蒂74例,无蒂105例。息肉数目:1枚177例,2枚42例,2枚以上3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2年10月~2005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在3739例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255例,检出率6.82%。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在25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男165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1.8∶1,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46.2岁。

  1.2内镜检查位于直肠108例(42.35%),乙状结肠77例(30.19%),降结肠、脾曲20例(7.84%),横结肠23例(9.02%),肝曲、升结肠11例(4.31%),回盲部11例(4.31%),全结肠5例(1.96%)。息肉形态:有蒂76例,亚蒂74例,无蒂105例;息肉数目:1枚177例,2枚42例,2枚以上36例。

  1.3病理结果25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22例,癌变率8.63%。其中管状腺瘤223例,癌变11例,癌变率4.31%;绒毛状腺瘤18例,癌变7例,癌变率38.89%;混合性腺瘤14例,癌变5例,癌变率35.71%。255例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238例(93.3%)。

  2讨论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经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据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为1.4%~9.4%,本组癌变率为8.63%,与此相符。从腺瘤到癌变是一逐渐演变的过程,大约须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本组资料显示: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平均年龄为46.2岁,癌变者平均年龄为57.5岁,二者相距11年,在这11年的演变过程中,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不规则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或血便时,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及时的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好方法,同时亦消除了大肠癌的潜在危险。

  腺瘤癌变与其部位、大小、形态及表面黏膜状况有关,本组腺瘤性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72.54%)为主,该部位186例中癌变16例,与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相一致,而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本组息肉直径<1cm者癌变仅占1.67%,而>2cm者占23.32%。广基型、结节型、盘状、分叶状,表面黏膜粗糙、瘀斑、糜烂、附污秽黏液者容易癌变,根据上述的内镜下特征,本组内镜下检查一次诊断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癌变者达16例(72.72%),因此,内镜下对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正确识别亦是决定内镜下治疗的关键。腺瘤性息肉癌变与病理类型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因大肠腺瘤组织学的不同,其癌变率不同,管状腺瘤为5%,混合腺瘤为22%,绒毛状腺瘤为50%以上,本组255例腺瘤息肉癌变22例,管状腺瘤癌变11例(4.31%),绒毛状腺瘤癌变7例(38.89%),混合性腺瘤癌变5例(35.71%),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

  本组全结肠腺瘤性息肉4例,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3例,癌变2例,镜下表现为大小不等,呈针头大小致颗粒状的上百个息肉,2例均为绒毛状腺瘤;2例癌变者均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结肠吻合术,其中1例术后3个月后追加直肠息肉电灼、电切术,随访2年,仍存活。虽然家族性结肠腺瘤息肉病的癌变率高,手术切除后追加直肠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方法是可行的,预后仍较好。

  综上所述,大肠腺瘤息肉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一致,同为直肠、乙状结肠;息肉越大,癌变率约高;形态为广基型、结节型、盘状、分叶状,表面黏膜粗糙、瘀斑、糜烂、附污秽黏液者容易癌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笔者的体会为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摘除,既达到治疗目的又去除了大肠癌的潜在危险。

  (编辑 含秋)

  作者单位: 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医院

作者: 贾万金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