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高血压病患者微量元素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与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86例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组24h动态血压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非勺型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血清Fe、Zn含量及Zn/Cu比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与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86例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组24h动态血压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非勺型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血清Fe、Zn含量及Zn/Cu比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Cu、Mg含量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与血压水平及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微量元素Fe、Zn、Cu、Mg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2)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与血压负荷值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高血压微量元素动态血压相关性

  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微量元素(K、Na、Mg、Ca、Cu、Zn、Fe等)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有关微量元素与24h动态血压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笔者对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了血清微量元素(Cu、Fe、Mg、Zn)水平、多项高血压危险因素及24h动态血压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按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选择我院2002年9月~2004年9月门诊及住院新近诊断或停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其中男99例,女87例;年龄34~74岁,平均(52.67±8.07)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3~68岁,平均(51.46±7.21)岁。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1.2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3)脏器功能衰竭;(4)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肿瘤;(5)急性炎症或感染。

  1.3研究方法及观察项目血压测定统一采用坐位右上臂水银柱血压计,测量3次取平均值。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至少12h以上于清晨肘静脉采血,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测。

  1.3.1C反应蛋白(CRP)测定由本院检验中心应用日本奥林巴斯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申能公司提供(参考正常值0~5mg/L)。

  1.3.2血浆内皮素(ET-1)测定由本院同位素实验室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均相竞争分析法(RIA)进行,放免盒由北京福瑞生物公司提供[参考正常值(50.8±7.58)pg/ml]。

  1.3.3动态血压监测(ABPM)24h血压监测采用Mqatte 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白昼及夜间测量间隔时间均为30min,监测时间从上午8~9点至次日上午8~9点,受试者的日常生活不受任何限制;监测结束后使用Mqatte数据分析仪进行分析并打印出有效监测次数;有效数据大于所设定次数的80%为合乎标准。监测的参数为: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正常值参考标准≤130mmHg)和舒张压(24h DBP正常值参考标准≤80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正常值参考标准≤135mmHg)和舒张压(dDBP正常值参考标准≤8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正常值参考标准≤125mmHg) 和舒张压(nDBP正常值参考标准≤75mmHg);24h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次数的百分率)、夜间血压负荷值(收缩压/舒张压>120/80mmHg次数的百分率)、昼夜血压节律:白昼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昼平均值≥10%为昼夜节律正常或勺型,<10%为昼夜节律消失或非勺型[2]。

  1.3.4微量元素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至少12h以上于清晨肘静脉采血,由本院微量元素研究室应用美国PE3110原子吸收光谱仪,用水和mos硝酸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镁(参考正常值19.9~27.5mg/L)、铜(参考正常值0.97~1.64mg/L)、铁(参考正常值0.87~1.87mg/L)、锌(参考正常值0.67~1.86mg/L)。同时检测其他相关因素(方法及结果见前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用线性相关分析。

  2结果

  2.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高血压组血清铁(Fe)、锌(Zn)含量及锌/铜(Zn/Cu)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铜(Cu)、镁(Mg)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血浆CRP浓度和ET-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1、P<0.05);在高血压组ABPM不仅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非勺型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高血压组中SBP和DBP负荷值夜间均明显大于白昼(P<0.01),结果见表1。

  2.2血清微量元素与24h动态血压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血清Fe、Zn含量与血压负荷值呈显著正相关;血清Cu、Mg含量与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呈显著负相关;Zn/Cu比值与动态血压值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与血压负荷值的关系最为显著,结果见表2。

  表1两组微量元素及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略)

  注:夜间与白昼相比,△△P<0.01

  表2血清微量元素与动态血压值的相关性(略)

  注:NS=P>0.05,△P<0.05,△△P<0.01

  3讨论

  微量元素在体内虽含量极微,但生理作用极大。因此,近年来对于微量元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铁(Fe)、锌(Zn)、铜(Cu)、镁(Mg)均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参与人体多种酶的构成和激活。有报道认为: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部分含有锌,锌能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而参与血压的调节;认为锌是血压的保护因子,机体内锌元素的缺乏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3]。但也有报道认为:血清Fe、Zn水平及Zn/Cu比值与血压呈正相关[4];Cu是高血压的保护因子,体内Cu含量下降可引起体内脂蛋白酶活性的降低,亦可干扰胆固醇代谢,而促进动脉硬化,诱发高血压[5]。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与Zn/Cu比值呈正相关[6]。Mg作为人体细胞内仅次于K的第二大阳离子,是细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激动剂,具有抑制血管痉挛,防止高血压和心肌坏死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7]。Mg可抑制Ca2+进入细胞内,低Mg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使Ca2+内流增多,而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组血清Fe、Zn含量及Zn/Cu比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与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血清Cu、Mg含量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与血压水平、危险程度及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呈显著负相关;Zn/Cu比值与动态血压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结果还显示:血清Fe、Zn、Cu、Mg含量及Zn/Cu比值与血清CRP、ET-1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ET-1水平与血清Fe、Zn含量及Zn/Cu比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Cu、Mg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1)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释放炎性介质,促进黏附和吞噬细胞反应使细胞溶解;(2)作用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受体,导致淋巴细胞增生、坏死,促进淋巴因子生成,使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生,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阻碍血小板引起血块收缩;(4)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表达及其他免疫调控功能[8]。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血清CRP水平均可升高,因此,CRP是反映炎症状态的一项敏感可靠的指标。Bautista等检测了30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CRP,发现随着血压的升高,血清CRP的浓度逐渐升高,并提出血清CRP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9]。

  内皮素(ET)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是迄今所知体内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各种血管收缩,其活性为血管紧张素的10倍。ET具有:(1)可促进血管组织内的血管紧张素Ⅱ释放;(2)激活磷脂酸A产生血栓素A2进一步加强血管收缩;(3)促进细胞Ca2+内流导致血管收缩;(4)使平滑肌细胞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0]。

  大量研究证实,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偶测血压(CBP)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TOD)之间的相关性更强。ABPM较CBP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病的TOD及预后判断,尤以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更具有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1)微量元素Fe、Zn、Cu、Mg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2)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与血压负荷值的关系密切;(3)微量元素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如:CRP、ET-1等密切相关。为此,笔者认为,机体内微量元素Fe、Zn、Cu、Mg含量的平衡尤其是Zn/Cu比值参与了血压的稳定作用,而部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偏高、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失调有关,对于这些患者有效调控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控制Fe、Zn的摄入量,适当补充Cu、Mg以降低Zn/Cu比值,将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另外,检测原发性高血压血清微量元素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揭示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预测及防治高血压并发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1):94.

  2孙宁玲,徐成斌.今日高血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515-517.

  3张忠诚,张素洁,孙美.微量元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4):56-57.

  4秦俊发,李增喜.微量元素与高血压.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8):1-14.

  5刘莉杰,孙维琦,张恒,等.青少年血压偏高与发中铜锌硒镉关系的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5):12-13.

  6何邦平,陈杰,刘小宇,等.铜锌与血脂水平及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19(3):66-68.

  7王化洲,高东明,孙德玉.镁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1996,31(8):490-492.

  8Ridker PM,Glynn RJ,Henneken CH.C-reactive protein adds to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otal and HDL cholesteroi in determining risk of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1998,97:2007-2011.

  9Bautista LE,Lopez-Jara mill P,Vera LM,et al.Is C-reactive protein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Hypertens,2001,19(5):857-861.

  10Bobik A,Grooms A,Millar TA,et al.Growth factor activity of endothelin on vascular smooth muscle.Am J physiol,1990,258:408-415.

  (编辑 一凡)

  基金项目: 武汉市卫生局课题资助项目[武卫(2003)228号]

  作者单位: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作者: 郑琼莉柯于鹤刘缨红罗兵周军张帆冷沁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