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肝结核1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肝结核在临床尚不多见,诊断亦十分困难,多数病例需通过肝穿刺活检,行诊断性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甚至尸体解剖才能作出正确诊断。1病历摘要患者,女,49岁。患者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乏力、食欲差,伴全身皮肤黄染及上腹部隐痛。2003年6月25日在荆州某医院住院治疗,行CT扫描示肝体积增大,肝裂稍宽,肝内胆管稍扩张,肝实......

点击显示 收起

  肝结核临床尚不多见,诊断亦十分困难,多数病例需通过肝穿刺活检,行诊断性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甚至尸体解剖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我院于2003年8月21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9岁。因“乏力、食欲差、黄疸3个月,加重3天”于2003年8月21日入住本院。患者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乏力、食欲差,伴全身皮肤黄染及上腹部隐痛。2003年6月25日在荆州某医院住院治疗,行CT扫描示肝体积增大,肝裂稍宽,肝内胆管稍扩张,肝实质内见点状钙化影,脾肿大,提示意见为:轻度肝硬化、脾肿大。B超示肝肋下1.0cm,脾厚4.5cm,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陶氏腔积液)。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给予护肝、消除黄疸等对症治疗,自觉症状稍有缓解,于7月4日好转出院。7月15日因上述症状加重再次入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管道显示清晰,门静脉内径11mm,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给予相应治疗(具体不详),经症状稍缓解后于7月27日出院。1周前因受凉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加重,伴低热(T 37.3℃~37.8℃,低热于午后出现)而入住本院。病程中未出现呕吐、黑便。患者25年前曾患肺结核,自述经抗结核治疗后痊愈,否认有其他疾病史。既往无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查体:T 37.5℃,P 85次/min,R 21次/min,BP 97.5/75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隆起,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柔软,肝于左叶肋下3指可触及,质韧,边缘锐利,有压痛、叩击痛,肝浊音界扩大,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红蛋白62g/L,红细胞3.58×1012/L,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6,血小板82×109/L。尿、粪常规正常,粪便中未找到血吸虫卵。甲胎蛋白阴性。腹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肝功能:ALT 148u/L,AST 125u/L,总蛋白62.0g/L,白蛋白23.4g/L,球蛋白38.6g/L,总胆红素278.7μmol/L,直接胆红素196.9μmol/L,碱性磷酸酶95u/L,乙型病毒性肝炎标记物阳性。ESR 25mm/h。X线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左叶明显增大,脾脏肿大,存在大量腹水,但未出现液性暗区,未见肝内囊性病变。入院诊断: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抗病毒及营养支持治疗半月余,效果不佳,9月6日CT平扫示肝左叶外侧段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缘模糊,左肝外缘尚可见钙化斑。增强扫描示病变呈环状增强,中心低密度为干酪性坏死部分。肝穿刺活检检到抗酸杆菌。在营养支持、护肝、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上,选用对肝脏无损害的药物按标准短程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包括异烟肼、丙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1个月后患者黄疸消退,精神、食欲好转。复查肝功能:ALT 16u/L,AST 14u/L,总蛋白75.0g/L,白蛋白45.4g/L,总胆红素94.5μmol/L,直接胆红素31.3μmol/L,ESR 15mm/h。于10月6日出院。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2  讨论

  肝结核指肝脏的结核感染,据统计在以发热为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本病约占1.5%~4.2%,在活动性结核患者尸检中检出率2.7%,全身性粟粒型结核患者中检出率76%~100%。结核杆菌多通过血行播散,经肝动脉或门静脉进入肝脏,也可经淋巴管、胆管或邻近病灶直接感染。由于肝脏具有丰富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强大的再生修复能力,胆汁又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因此,结核杆菌即使侵入肝脏也不易发病,只有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才会发生肝结核。本病的临床表现视结核病变的性质、侵及范围和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而异。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有肝外结核,但不一定能找出肝外原发结核灶,也有可能当发现肝结核时,原发结核灶已吸收或纤维化、钙化。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与食欲减退、盗汗与消瘦、肝脾肿大、黄疸。贫血占80%,多为轻度或中度。ESR增速者多见。白细胞计数大多降低或正常。PPD试验阳性。半数患者有肝功能损害表现,如胆红素增加、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碱性磷酸酶增高。有结核瘤或脓肿者,B超、CT或磁共振可发现占位性病变,穿刺抽出物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可为阳性。临床上凡遇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患者,伴进行性肝脏肿大,持续性肝区疼痛及压痛者要警惕肝结核的可能性;如同时伴有贫血、白蛋白减少、碱性磷酸酶增高及ESR增快者,应及时进行肝穿刺活检,必要时应更换多个部位穿刺。个别病例,高度疑似肝结核但未能得到病理学或细菌学证实者,可行诊断性治疗,即进行抗结核化学治疗4~8周,如患者情况明显改善,肝结核的诊断可能性就极大了。

   作者单位: 445800 湖北鹤峰,鹤峰县中心医院内一科

  (编辑:云  兆)

作者: 张正军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