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冠状动脉造影与体表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通常是按照WHO197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的变化[1]。心电图(ECG)诊断冠心病简单方便无创,但其诊断率低,易发生误诊及漏诊。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部位及治疗是目前最可靠的方......

点击显示 收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通常是按照WHO 197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的变化[1]。心电图(ECG)诊断冠心病简单方便无创,但其诊断率低,易发生误诊及漏诊。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部位及治疗是目前最可靠的方法[2],被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本文对2002年1月~2004年5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AG结果结合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4年5月临床上明确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AG患者共150例,男109例,女41例;年龄33~76岁,平均5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心悸、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MI)有酶学动态改变。

  1.2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用C型臂X线机多方位、多角度投照,连续摄片或录像,判断标准用直径目测法,冠脉狭窄≥50%为阳性。

  1.3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前,常规记录静息心电图、病史及体征。造影结束进行摄片或录像,然后对造影情况与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2  结果

  CAG示,正常者20例,异常者130例,其中单支血管病变48例,双支病变42例,3支病变40例。根据冠状动脉受累多少排列顺序分别为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CAG正常者20例,5例为心肌炎,10例为高血压病,2例为频发室性早搏,3例为早期复极。CAG异常者130例,其中AMI后54例心电图诊断分别为前壁、下壁、后壁、侧壁,相应导联出现坏死Q波伴明显ST-T损伤或缺血样改变。CAG显示各自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85%~100%狭窄,有的仍残留血栓形成。40例为3支病变,其中36例肢导和胸导心电图ST段呈下斜型压低,T波倒置明显,其余4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正常,但有侧支循环。3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冠状动脉呈弥漫性多处狭窄,有的呈串珠样及瘤样扩张改变,其中20例心电图有明显ST-T缺血样改变,16例仅见T波低平、双向、倒置。

  3  讨论

  本组初诊为冠心病患者共150例,CAG造影异常者130例,占86.7%,CAG正常者占13.3%。根据以上结果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结合心肌酶变化能够确诊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然而仍有少部分患者漏诊,其中40例为3支病变患者,其危险程度高,出现此现象主要为侧支循环建立后,相对缺血区域供血得到改善,而体表心电图为心电综合向量表现,相对心肌缺血心电向量可相互抵消,故可表现出正常心电图,此类患者易发生漏诊,应行CAG术明确诊断。

  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高危症,其影响内分泌紊乱及脂质代谢紊乱,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为弥漫性改变,本组16例患者体表心电图仅有T波改变,无ST段变化,此种心电图改变非冠心病独有,临床上心肌、心瓣膜、电解质变化、药物等均可引起类似心电图改变,必须注意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ECG为诊断冠心病最简单、最普遍的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增多,ECG受影响因素较多,需进一步认识ECG诊断冠心病的局限性。CAG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其特异性强,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程度和范围,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但也有文献报道[3,4],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100%,CAG阳性可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但阴性结果却不能否定冠心病。其无法显示0.6mm以下的微小病变,有其局限性[5]。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的建议.中华内科杂志,1981,20(6):253.

  2  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89-217.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2):75.

  4  李勋,宋建平.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2,31(10):611.

  5  Maseri A,Crea F,Kaski JC,et al.Mechanisms of angina pectoris in syndrome X.J 4m Coll Cardia,1991,17(2):499.

  作者单位: 833200 新疆奎屯,新疆兵团奎屯医院

  (编辑:子  涵)

作者: 赵宇新陈国秀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