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胸痹从肝论治概论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胸痹可以从肝论治,并阐述胸痹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是对胸痹治疗方法的一种扩充。【关键词】胸痹。分证论治胸痹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胸痹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胸痹可以从肝论治,并阐述胸痹从肝论治的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是对胸痹治疗方法的一种扩充。   

  【关键词】   胸痹;从肝论治;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胸痹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胸痹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  食、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与此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在胸痹发病中的地位也逐渐得  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七情致病和脏腑相关的角度出发,提出胸痹的发生与肝脏疏泄、藏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  系,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就胸痹从肝论治做一概述。   

  1 胸痹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   

  1.1    心肝两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藏魂、主疏  泄,心主血脉、藏神,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以流注全  身,而血行于脉中亦赖于肝之疏泄,故《血证论》云:“肝属  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王冰曰:“肝  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由此可知肝除藏血外,亦有调节外  周血量的功能。肝藏魂,心藏神,心主宰着人体一切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之疏泄功能  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  

  1.2    心肝的经络相互联系 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手  厥阴心包经均交于胸中,正如《医贯》云:“凡脾、胃、肝、胆  ……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灵枢·经  别》云:“足少阳之脉,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  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均说明心肝在生  理上通过经络相联系;反之,心肝亦通过经络在病理上相  应,正如陈无择云:“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  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  

  1.3    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  火,且木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五行相生之传变含  “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方面。若心火太旺,势必耗木  过多,而致木之不足属子病及母;而肝木不足,生火无力,致  火势衰微则属母病及子    [1]    。  

  1.4    从肝论治的病理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  究表明,长期恼怒、忧思以及精神紧张可造成高级神经活动  紊乱,引起垂体—— —交感—— —肾上腺系统调控异常,使儿茶  酚胺分泌量明显升高,引起血液系统高黏倾向,血小板聚集  增加;另外,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可使交感特异性通路调节  异常,从而引起血管运动功能紊乱,血管紧张性升高,微循  环严重障碍    [2]    ,均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心痛。  
  1.5    从时间医学谈从肝论治 变异型心绞痛多发于休息  时,无明显诱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有  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多发生在后半夜,凌晨睡眠欲醒或醒来  时    [3]    ,或清晨稍活动(如翻身、穿衣、洗脸、刷牙)时,而白天  进行较多大量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时往往不发  作    [4]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  平旦静;……”平旦由肝所主,肝为心之母,平旦肝木当旺,  阳气升发,则心气、心阳得以升发,因此冠心病患者清晨时  病情多由夜间的加重转为平静。清晨5~7点钟为卯时,由  肝所主,为肝木当旺,阳气升发之时,而较固定的在清晨发  生心绞痛者,多由肝升发阳气无力,不足以温煦筋脉,脉寒  则收引而发作    [5]    。   

  2 胸痹从肝论治病因病机

     胸痹从肝论治的基本病机为肝心失调,即木火母子失  调。具体可分为虚实二证:实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  郁痰阻、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心脉闭阻;虚证为心肝血虚、  心肝阳虚、心肝气虚和肝肾阴虚。  

  2.1    情志失调 由于忧思郁怒,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气  滞则血行不畅,导致心肝血瘀,阻痹脉络;肝郁日久致疏泄  失常,木不疏土,则脾运不健,聚湿生痰,痰停胸中,则阻滞  心络而致心痛;若肝郁日久生热化火,肝热与痰浊互结,阻  闭心脉而致胸痹心痛,故《证治汇补》曰:“气郁痰火,忧恚  则发,心膈大痛,次走胸痛。”若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  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夹瘀结痰,闭阻心脉而致  胸痹心痛。  

  2.2    肝肾阴虚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之间关系密切,有  “肝肾同源”之说,故肝肾阴阳息息相通,协调平衡。如果  久病或情志内伤,阳亢耗阴,使肾阴亏虚,可引起肝阴不足,  日久则肝肾阴液俱亏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故《杂病源流犀   烛》曰:“曲运凡机,为心之劳,其证血少,面无色,惊悸,盗  汗,梦遗,极则心痛。”  
  2.3    心肝阳虚 肝藏血,心主血,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  包经有经络相通,因此肝经有病可影响到心。若肝经有寒,  影响于心,可使心肝同病;肝经寒凝气滞不解,母病及子则  心阳痹阴不通    [6]    。  
  2.4    心肝气虚 木可生火,肝气不足,无力资助心气,日久  则致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以致气虚血滞而心痛,故  《诸病源候论》曰:“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  阴厥,亦令心痛。”若气血之病不愈,久则势必损及阴阳    [6]    。  

  2.5    心肝血虚 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或年老久病者,脾胃  虚弱,化源不足,而致血供不足;或因热病耗伤阴血,亦致肝  血不足;木自不荣,无以生火,故心脉失养,导致胸痹心痛。   

  3 从肝论治的分证论治   

  3.1    心肝气郁,气机不畅 本证多见于更年期女患者,症  见胸前区闷痛,胁肋胀满不适,每于情志抑郁时加重,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治当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方用柴胡疏肝  散    [7]    。  

  3.2    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  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心肝气郁日久,则气滞  不能行血,而使心络瘀阻。临床多表现为心胸闷痛或刺痛,  痛有定处,伴两胁肋胀痛,善太息或脘腹胀满,得嗳气、矢气  则舒,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  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8]    。  

  3.3    肝气郁滞,痰阻心络 临床以胸部窒闷而痛或心痛彻  背,两胁胀满,痞气,痰黏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为主症。  可用疏肝化痰,行气通络之法,方用瓜萎薤白白酒汤加  减    [7]    。  

  3.4    肝郁化火,痰浊内生 治宜清肝化痰法,方可选用黄  连温胆汤加减。以心胸闷痛或灼痛,痰多而黏,口干口苦,  心烦易怒,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9]    为  主症。  

  3.5    肝风内动,心脉闭阻 临床多以心胸灼痛,时作时止,  眩晕耳鸣,头胀头痛,手足颤抖麻木,口咽干,心烦易怒,舌  质黯红或见瘀点,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或弦细数为主要症状  表现。治宜平肝熄风,方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9]    。  

  3.6    心肝气虚,阴阳失调 症见胸闷心悸,时有心前区疼  痛,伴乏力,短气,两足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或可  见心烦失眠,夜间发热,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  力。治用补肝益气,调治阴阳之法,方用益气补肝汤加减  (太子参、麦门冬、黄芪、熟地、白芍、丹参、女贞子、炙甘  草)    [6]    。  

  3.7    肝血不足,心脉失养 《顾氏医镜》云:“肝心痛者,多  有木火之郁,病在血分也,故色苍苍如死状,以肝心阴血虚为  主,用参麦饮化裁。”故治用养阴柔肝,补血理气之法。症见  心前区闷痛,心悸不宁,少寐易醒,两目干涩,时有头晕目眩,  舌红少苔,脉弦细。方用《医宗金鉴》之补肝汤加减    [8]    。  

  3.8    肝肾阴虚,心气不足 以胸痛隐隐不休,头昏目涩,心  悸不宁,腰膝酸软,口干咽燥,盗汗,耳鸣,舌质淡,脉细数为  主要症状。治用滋补肝肾法,方用一贯煎加减    [9]    。   3.9    心肝阳虚,心脉拘挛 症见胸闷痛,遇冷发作或加剧,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胆怯易惊,面色苍白,唇黯,舌淡胖,苔  白润,脉结代。治用温补心肝法,方用桂枝加桂汤加减    [7]    。 

  4 结语
      
  历代医学多用祛寒宣痹、理气和血、通阳化痰、活血化  瘀、补益心气、滋阴活血和温振心阳法治疗胸痹,此为常法。  但病机千变万化,其治疗也因随证而施,且胸痹患者临床表  现为肝经症状或肝病证候者并不少见,从肝论治常可获得  良效。明《薛氏医案·求脏病》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  滞则心气乏。”由此可知肝心生理相关、病理相应。清·沈  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气能散  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可见胸痹与情志刺激以及肝脏  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从肝论治胸痹的方法,别于胸痹的  常用方法,希望对扩充胸痹治疗方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  裨益。    

  【参考文献】   

  1  于志强.冠心病从肝论治.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61  -162.  

  2 李凤文,须惠仁,张问渠,等.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1991,10(1):46-48. 

  3 陈蕴文,孙爱民,郑小霞.动态心电图检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  和心电图分析.临床荟萃,2003,18(15):876-877. 

  4 梁显亮.变异型心绞痛20例临床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3):445. 

  5 杨秀飞.冠心病从肝论治探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  (6):37-38. 

  6 周天寒,陈琮,夏良佳.冠心病从肝论治五法.四川中医,1999,  17(6):12-13. 

  7 周承志,唐娟.冠心病从肝论治五法.湖北中医杂志,2001,23  (10):10. 

  8 田乃定.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探讨.光明中医,2004,2(1):  35. 

  9 黄秀玲,刘建胜.冠心病从肝论治.中医药信息,1999,4(1):7.         

  作者单位: 1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附属一医院  

       2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周鸿图 杨小青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