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干扰素α-2b诱导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本院119例患者是否运用干扰素治疗以及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以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干扰素α-2b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本院119例患者是否运用干扰素治疗以及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以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干扰素α-2b近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13,58.99;P分别为<0.05,<0.05)。在治疗组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与无不良反应病例之间在显效率(17.2%,64.3%)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516,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24.1%,71.4%)差异无显著性(χ 2=0.763,P>0.05)。结论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较为有效的药物,其抗乙肝病毒作用予以肯定。但对于干扰素治疗中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在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因此对其不良药物反应应予以重视,分析认为对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在对明显不良药物反应病例治疗过程中应寻找合理用药方法。

  【关键词】  乙型肝炎;干扰素α-2b;诱导治疗;不良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强抵抗力,它的持续存在是慢性乙肝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而缺乏特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成为根治乙肝的瓶颈,我院于2000~2004年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病例诊断标准为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1]。干扰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除自觉症状外,在骨髓抑制的实验室表现尚无明确的量化标准,经查阅相关文献,国内最新报道白细胞及血小板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6%、32%[2]。据此假设:(1)不可耐受的自觉症状并接受药物对症处理;(2)血白细胞下降幅度>16%;(3)血小板下降幅度>32%。本文以具备上述任一条者为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不具备上述条件者视为轻微不良药物反应病例,并以此假设作为标准进行分组对照。所有患者的血清病毒学指标中HBsAg、HBeAg、抗HBc及HBV-DNA均为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排除HCV、HDV感染,甲胎蛋白检测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均为正常。以接受注射干扰素的病例为治疗组,治疗组共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龄23~47岁,乙肝病史2~13(4.0±2.9)年。对照组共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21~56岁,乙肝病史2~15(4.3±3.6)年。两组的病情、年龄、性别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药物及方法  药物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 α-2b,商品名隆化诺,丽珠新宝制药厂),治疗期第1个月每次肌注300万u,每日1次,第2~4个月每次肌注300万u,隔日1次,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干扰素外不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同时短期内应用甘利欣、苦参碱等保肝降酶药,对照组以阿昔洛韦、甘利欣、苦参碱等药物短期治疗。

  1.3  检查方法  定期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4个月3次检查肝肾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血尿常规,并定期在6个月后随访、复查上述指标。

  1.4  疗效判断  显效(完全应答):血清ALT恢复正常,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有效(部分应答):血清ALT恢复正常,并有HBV-DNA阴转或HBeAg阴转或产生抗-HBe抗体;无效(无应答):未达上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1.5  统计学方法  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  见表1、表2。治疗组4个月后有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另有6例出现抗-HBe抗体,同时HBeAg阳性,继续延长疗程至半年后3例发生血清转换,3例维持原状,而对照组仅2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另有1例产生抗-HBe抗体而同时HBeAg阳性。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表2  明显和轻微不良反应病例组间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2.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4.4%;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3例,总有效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13,58.99;P值分别为<0.05,<0.05)。经过对治疗组的所有病例按是否产生明显不良药物反应的假设标准进行病例分类,然后再以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对照分析,发现4个月疗程结束时,前者显效率为17.2%(5/29),有效率为65.5%(19/29);后者分别为64.3%(9/14),78.6%(11/14);两组比较在显效率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516,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χ2=0.763,P>0.05)。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5.5%(19/29),78.6%(11/14)。6个月随访总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4.1%(7/29),71.4%(10/14),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66,P<0.05)。

  2.3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流感样症状:治疗组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头痛、肌痛等流感样症状,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减轻,有11例接受镇痛对症处理,其中2例重者在治疗1~2周后放弃干扰素治疗。(2)骨髓抑制:占治疗组所有病例的83.7%(36/43),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但未检测出白细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病例,其中13例白细胞减少幅度超过16%,11例血小板减少幅度超过32%。(3)其他:脱发1例,失眠3例。按假设标准统计产生不良反应29例。

  3  讨论

  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干扰素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药物。现已收编入新版教科书(《传染病学》第6版)中,明确了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对其疗效与病例的选择性关系(病例的ALT水平、所处病期、病程、性别、年龄等)作了概括,干扰素的不良药物反应得到临床验证。另外,文献报道干扰素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增强,并可能有血清转换的延迟效应,可通过加大剂量延长疗程的手段提高应答率[2~6]。但目前临床应用中对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与其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检索相关文献未发现相关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对于有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是否有必要继续应用干扰素治疗或如何合理应用干扰素治疗尚存疑问。本文通过对近4年来43例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情况的近期疗效分析,证明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同时发现病例中有明显不良药物反应者较轻微不良反应者而言,通过治疗前后HBeAg血清转换率变化的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HBV-DNA阴转率的变化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认为干扰素可以明显降低血清中HBV-DNA的滴度,在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方面对于病例个体是否有明显不良反应并无直接影响,其抗病毒作用应该肯定,而HBeAg血清转换率之间的显著差异也仅限于近期疗效的观察,可能与干扰素对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的作用程度不同直接相关,另外也可能和病毒株型存在一定的关系。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具体作用以及对干扰素有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如何合理应用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脏,2000,5(5):257-263.

  2  赵国民.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6):361-362.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0.

  4  缪晓辉.2002年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肝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5):322-323.

  5  吴国强.不同剂量及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长期疗效对比.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3):202.

  6  Lok ASF, Heathente EJ, Hoofnagle J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2000: summary of a workshop. Castroenterology,2001,120(7):1828-1853.

  (编辑:李建伟)

  作者单位: 430014 湖北武汉,武钢程潮铁矿职工医院内科

作者: 李超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