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2期

消渴兼中风病172例回顾性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消渴兼中风病患者主要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入选172例全部为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关键词】消渴。中风Retrospectiveanalysisabout172casesofdiabeteswithstrokeWANLin,XIAOWan-ze。...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渴兼中风病患者主要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  入选172例全部为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主证中辨证为气阴两虚型占总数的67.77%,兼证中单纯血瘀型占59.30%,痰瘀阻络型占24.42%。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绝大多数属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因而考虑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当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消渴;中风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bout 172 cases of diabetes with stroke

  WAN Lin,XIAO Wan-ze.

  Hubei College of TCM,Wuhan 43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 of diabetes with stroke.Methods  172 cases come from department of both endocrine and neuropathy,statistical.Results  The prime syndrome of 67.77% cases was type of defu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The vice symdrome of 59.3% cases was simple blood stasis and 24.42% cases was Phlegmand blood stasis blocking meridiam.Conclusion  The most of diabetes with strock patient is type of di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so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re obstruction in the collateral should be the usual methods to treat this desease.

  【Key words】  diabetes;stroke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中医消渴兼中风病范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本院住院诊断明确的172例消渴兼中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有关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2年1月~2005年7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消渴兼中风病患者,具备下列纳入标准:(1)中风病: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1]。消渴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1]。(2)糖尿病诊断标准: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症状不典型者须在另一天再次证实[2]。(3)经CT或MRI检查确诊有脑梗死。除外未经CT确诊或中医证型不全的病例。共172例,男102例,女70例;年龄46~75岁,平均(58.1±6.2)岁;在这些消渴兼中风病患者中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20.93%;BMI≥25的患者占总数的56.98%;新发生梗死114例,占66.28%,发生2次或2次以上梗死58例,占33.72%,其中多发梗死占93.02%。多为腔隙性(CT检查梗死灶≤15mm),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区、颞枕额顶叶等部位,符合目前有关学者统计[3]。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0.35%。66.86%的患者虽经治疗却未达标,表现为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高于正常,血脂偏高,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吸烟、饮酒、嗜食甜食与肉食、性格急躁、脑血管家族病史等既往、个人、家族史。

  1.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或构成比表示,以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消渴兼中风病中医病证分布与TG、BMI、HbA1C兼证的关系,见表1、表2。表1  消渴兼中风病中医病证分布例(略)表2  TG、BMI、HbA1C与兼证的关系例(略)


     从表1可看出在此次分析样本中消渴兼中风病主证多属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为67.44%;兼证多属血瘀证,其中单纯血瘀型所占比例为59.30%,痰瘀阻络所占比例为24.42%,单一痰浊所占比例则较小,为16.28%。

  从表2可看出,所有消渴兼中风病的患者中有痰浊兼证者TG与BMI高于正常者占多数,尤其在单纯痰浊证中更为明显,单纯痰浊分别为89.29%和75.00%。

  3  讨论

  从此次观察消渴兼中风病,从主证分析,以气阴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7.44%,与目前有关学者统计的结果一致。中医学理论认为,消渴病之发生,盖因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热妄炎,上灼肺阴,中伤胃阴,下损肾阴,发为消渴。《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和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脾失健运,血中的精气不能输布脏腑,气虚无以推动血行,则瘀阻脉络,发为中风。

  从兼证角度考虑,消渴兼中风绝大部分为血瘀阻络,在本组临床分析病例中,单纯血瘀型占总病例的59.30%,痰瘀互结占24.42%,尤以气阴两虚占比例甚高达67.44%,单一痰浊者少,仅占16.28%。符合中医对消渴病的基本认识,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日久每致血瘀。周学海说:“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若津液为火所灼竭,则血液为之瘀滞”。

  瘀是主要致病因素,亦不能忽视痰浊因素。在本次临床分析中,有痰浊兼证者其TG与BMI高于正常者占多数,尤其在单纯痰浊证中更为明显,单纯痰浊分别为89.29%和75.00%。正如中医理论的认识,过食肥甘醇酒,导致脾胃受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郁热,引动肝风,风痰痹阻脑络而发病。《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说明了过食肥甘、形体肥胖、血脂高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这与“2型糖尿病与肥胖、动脉硬化性心脏血管疾病及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相关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遗传性的或获得性的共同缺陷——胰岛素抵抗及其导致的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4]相一致。

  综合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消渴兼中风病的治疗方法应是在西药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要法则,其中益气为主导,养阴为根本,活血化瘀为前提,适当辅以化痰通络,达标本同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2-42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0.

  3  王培勇,缭文法.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420例CT特征与临床分析.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8:219.

  4  吴万龄.Ⅱ型糖尿病的X综合征.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7:281.

  作者单位: 1 430061 湖北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2 430061 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编辑:周  蕊)

 

作者: 万琳,肖万泽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