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58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以发病率高、复中率高、致残率高而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明确西医对此病的治疗无重大突破,笔者在临床中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兹报告如下。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一般资料治疗组58......

点击显示 收起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以发病率高、复中率高、致残率高而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明确西医对此病的治疗无重大突破,笔者在临床中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病例均为我院2004年4月~2005年4月住院病人,病程均为急性期(4周以内)、恢复期(6个月以内)及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病人。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0岁以上14例,60岁以上24例,70岁以上20例;其中并发高血压5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0岁以上6例,60岁以上16例,70岁以上10例;并发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6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给予降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外,再给予血塞通0.5mg加入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点滴,糖尿病患者补液中加RI 4u,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再做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中药活血通络、熄风化痰,活血化瘀方加减,方药主要有:黄芪50g,当归15g,地龙20g,天麻15g,水蛭6g,红花10g,川芎10g,法半夏10g,竹茹10g,石菖蒲10g,郁金15g。随证加减如下:头痛眩晕者加石决明、钩藤;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桑枝;手足拘急者加白芍、木瓜;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言语不利者加远志、胆星。水煎至200ml,分2次服,每日1剂。疗程同对照组。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8例中,基本恢复20例占34.48%,显著进步20例占34.48%,进步10例占17.24%,稍进步4例占6.90%,无变化4例占6.90%,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32例中,基本恢复8例占25.00%,显著进步6例占18.75%,进步12例占37.50%,稍进步4例占12.50%,无变化2例占6.25%,总有效率81.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尤其对纤维蛋白原的治疗最为显著,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后,只有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他化验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略)

  3  讨论

  对中风的病因历代医家均有阐述,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笔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缺血性中风以瘀血、风痰为主,因此,治疗缺血性中风采用活血通络、熄风化痰法,以“瘀”和“痰”为主要病机,主要症状除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外,还有体形肥胖、头重如蒙、痰多、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濡等症状。中风病常由痰瘀互结、阻滞经络而发病。临证用药以活血化瘀、熄风化痰为治则。痰瘀交阻或由痰致瘀,或由瘀生痰,皆影响气化;反之,气机升降出入异常,又是化生瘀血痰浊的原因,故益气活血与益气化痰同用,能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因此,活血化痰汤以黄芪、川芎、地龙、红花为主药,起到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天麻、法半夏、竹茹、水蛭熄风化痰为辅药,当归调理气血,郁金、石菖蒲醒脑开窍为佐使药。临床以舌苔、脉象为依据分辨瘀与痰的轻重程度而采用活血通络化痰的药物。如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如果痰湿重,苔腻,可加陈皮、茯苓、胆星等。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做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在调节凝血、激活纤溶方面是很有效的。

  (编辑:李建伟)

  作者单位: 201900 上海,上海市宝山区中医医院

 

作者: 杨志新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