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急性胃黏膜病变15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通过胃镜过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的15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服用药物、原发病密切相关。结论重视预防对于减少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通过胃镜过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的15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服用药物、原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重视预防对于减少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机制;防治
  
  急性胃黏膜病变也称急性胃损伤。它是以胃黏膜浅表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组急性胃黏膜出血性病变。且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十几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发现此病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占第三位,它仅次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对我院5年来的15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以及临床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预防作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2000年1月~2004年12月间的急诊或住院的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且经胃镜检查同时大部分行组织活检,以及行B超(肝、胆、脾、胰)等排除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胆道出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后,共155例。男女比为4∶1,其年龄及病因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急性胃黏膜病变年龄及病变分布情况  (略)

  1.2  内镜表现  直视下以胃黏膜上皮下出血及扁平的或凹陷的,胃黏膜糜烂、溃疡为特点,一般仅为黏膜出血,糜烂或浅表溃疡,不侵犯肌层。

  1.3  结果  急性胃黏膜病变中,男、女患病的比为4∶1,而年龄段的患病率为:14~17岁占16.77%,18~35岁占28.39%,36~55岁占26.45%,56~65岁占16.77%,66岁以上占11.61%,在病因方面: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占患病率的42.58%,原发病占患病率的57.42%,可见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服用药物及原发病有密切关系。

  2  讨论
  
  2.1  该病的名称及可能存在的漏诊  关于本病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如应激性溃疡、急性药物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浅表性溃疡等,现在统称为急性胃黏膜病,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该病的主要表现。但也有原发病较重的,虽并有大量上消化道出血,且来不及出现呕血或黑便,而患者已死亡,以至于解剖时才发现,为此给临床带来漏诊或错过抢救的机会。

  2.2  其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所占的重要性  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急性胃黏膜病变仅次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而居第三位,国外统计约占20%~30%[1],国内有些资料统计约为5%~25%[2]。而本组15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占同期全院上消化道出血总数的15.00%(全院同期上消化出血病人为1033例)与国内资料相符合,但与国外相比,比值低,这因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这与这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水平有关,如饮酒人多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多少,所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多少有关,以及交通事故引起脑外伤多少也有关。另外与行急诊胃镜的时间早晚也有一定关系。

  2.3  确诊的方法  目前公认的确诊急性胃黏膜病变早期方法就是内镜检查,如出血后12~24h内,胃镜检查阳性率为95%[3],活性出血率为77.4%,24~48h内阳性年率为85%,活动出血为57%,48h后阳性率及活动出血率更低,因此内镜检查应尽早进行,提高阳性率和活动出血率,否则等黏膜修复,病灶愈合则内镜检查则为阴性。对损伤表浅的急性胃黏膜病变,X线钡餐检查难以发现,所以对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出血检出率较低[1],而放射性核素检查显像及选择性动脉造影虽可确定出血部位,但又不宜常规检查。本组的15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均在出血12~48h内胃镜确诊,大部分行组织活检,同时行B超检查(肝、胆、脾、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可见,内镜是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检查最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方法,特别对早期该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2.4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它的病因较多,具体有:(1)本病也可因化学、物理的刺激或由接触细菌或其毒素以及机体受严重创伤等引起。(2)严重感染所致内毒素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脑外伤或肺、肾、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应激状态,也是本病病因。

  2.5  发病机制  急性胃黏膜病变它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也可因病因不同,发病机制可能也不一样。如阿司匹林等化学刺激所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可能为药物直接作用使黏膜屏障削弱,干扰了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内黏膜减少,脂蛋白的保护削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黏膜固有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急性溃疡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国内外临床资料观察表明此类患者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受抑制,而溃疡患者胃黏膜PG含量明显下降[3]。

  2.6  防治原则  除去病因,本组155例,男、女比为4∶1。(1)提示可能与男、女性别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引起急性脑血管病,此病男性远高于女性,所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非常重要。它能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而并发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同时也应积极提倡合理饮食如高血压、高血脂病人应低盐,低脂饮食,合理锻炼,劳逸结合也会减少此病发生。(2)从表1中可知病前有大量饮酒史,食用刺激性食物及服用药物史有66例,伴有原发病的89例,结合男、女比为4∶1可知这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大量饮酒、暴饮暴食,所以提倡戒酒、戒烟及合理饮食有着积极指导意义,它对减少该病发生率,提高整个民族身体素质有着深远意义。(3)提倡合理用药,提倡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它对于减少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有着重要作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4)卧床休息。(5)对于出血量较多的病人应给予静脉补液(如平衡盐),输入失血量的2~3倍,输氧、止血(安络血、维生素K、6-氨基己酸止血敏),口服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盐水100~200ml口服或鼻饲,每4~6h 1次,用药后一般不影响血压,但对老年人或有明显动脉硬化者应慎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促进糜烂或溃疡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0-291.

  2  徐学康.内科程序诊断.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5.

  3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1,1350.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330400 江西德安,德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桂金华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