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小剂量胺碘酮用于快速型心房颤动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快速型心房颤动(室率)>100次/min,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关注的焦点。部分病人不接受电复律治疗,而采用负荷剂量胺碘酮药物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后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现总结其资料介绍......

点击显示 收起

    快速型心房颤动(室率)>100次/min,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关注的焦点。部分病人不接受电复律治疗,而采用负荷剂量胺碘酮药物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后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现总结其资料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4例患者,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2岁(20~60岁)。风湿性心脏病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5例,孤立性房颤4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预激综合征2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0例,Ⅱ级18例,Ⅲ级5例,Ⅳ级1例。左小房内径平均42.3mm(30~58mm)。44例均经综合治疗,未服用过奎尼丁,有6例曾用西地兰治疗,心功能改善但心房颤动仍未矫正,心室律仍在100次/min以上。

  1.2  方法与结果  患者服用胺碘酮前,进行常规检查,持续心电监护,胺碘酮600mg/d口服1周,改为400mg/d再服用1周,此后给予维持量200mg/d,每周服用5天。服药后,首先是心室率减慢,1~2周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每2个月到门诊复查T3、T4,肺、肝、肾功能,角膜有无色素沉着。随访终点为房颤复发或出现不能耐受的副反应。其中有8例复律未成功,36例转为窦性心律者,接受随访观察有6例房颤复发,在用药期间无猝死及心律失常发生,无心功能不全加重。

  2  讨论

  胺碘酮具有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抗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对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进展,主要包括:(1)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减少病死率。胺碘酮主要电生理为阻滞K+通道,延长不应期,降低舒张期除极坡度,对附加传导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消除折返并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后来陆续发现还有轻度抑制Na+通道及Ca2+通道阻滞作用。此外,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及减低外周血管张力作用。胺碘酮为快速型心房颤动转复及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药物。转复后需用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据文献报道,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可达70%以上,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的房颤者亦可选用。(2)关于用药剂量问题:近几年文献报道均趋于用小剂量,因为多数不良反应与剂量及疗程有关,且小剂量应用疗效不减。口服用药在采用小负荷量及维持量长期治疗中,极少发现肺、肝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胺碘酮用于房颤伴有心衰的患者服用胺碘酮不加重心衰而心律失常被纠正,心衰改善,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服用胺碘酮可极大地降低猝死率。对心梗合并心律失常者服用胺碘酮可改善预后,减少死亡。故胺碘酮为一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对快速型房颤的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编辑:宋  晓)

  作者单位: 155110 黑龙江双鸭山,双鸭山市方圆医院

作者: 缪冲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