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分为氯吡格雷组(137例),阿司匹林(132例),出院后的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指标:(1)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TIA的发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分为氯吡格雷组(137例),阿司匹林(132例),出院后的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指标:(1)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经CT诊断的脑出血;(3)消化道或皮肤出血。结果  氯吡格雷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TIA的发生率(5.84%)低于阿司匹林组(26.52%),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6.57%)低于阿司匹林组(6.8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氯吡格雷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
   
  众所周知,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高,约占脑血管病的1/4,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取得较好的疗效,对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用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69例,诊断均经CT或MRI证实。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其中氯吡格雷组137例,男76例,女61例,年龄60~84岁,平均71.4岁;阿司匹林组132例,男72例,女60例,年龄58~82岁,平均74.5岁,排除过敏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氯吡格雷组用氯吡格雷75mg/d顿服,阿司匹林组用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d顿服,出院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

  1.3  随访  (1)指标:①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CT证实的脑出血;③消化道、皮肤出血;(2)随访时间:氯吡格雷组3~64个月,平均48.2个月;阿司匹林组2~70个月,平均39.7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氯吡格雷组脑血管病复发或TIA发生率(5.84%)低于阿司匹林组(26.52%),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57%、6.8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病死率分别为1.46%、2.2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比较  (略)

  注: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3  讨论

  氯吡格雷是新型吩吡啶类衍生物,属非竞争性ADP抑制剂,能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能阻断ADP释放后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从而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它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修复和保护作用,而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它能预防脑梗死,而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烷A2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两组比较结果表明:氯吡格雷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方面优于阿司匹林,而且它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编辑:宋  晓)

  作者单位: 154002 黑龙江佳木斯,农垦佳木斯医院

           黑龙江佳木斯,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作者: 王仁丽,都兴吉,于弘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