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无痛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有无胸痛而分为无胸痛组35例和胸痛组48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结论无胸痛组患者较胸痛组患者预后差。因此应及早诊断,有效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有无胸痛而分为无胸痛组35例和胸痛组48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无胸痛组发病年龄大(68.6±7.3岁对55.2±4.7岁,P<0.05),伴有糖尿病者多(62.9%对33.3%,P<0.01);平均就诊时间晚(18.2±2.3h对6.5±3.0h,P<0.001);接受静脉溶栓者少(11.43%对66.67%,P<0.001);IRA再通率低(8.57%对68.75%,P<0.01);住院5周病死率高(14.29%对6.25%,P<0.01)。结论  无胸痛组患者较胸痛组患者预后差。因此应及早诊断,有效治疗。

   【关键词】  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预后
   
  Clinical study on 45 cases of 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

  GAO Wen-mei.

  Shanghai Dahua Hospital,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  8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painless group (n=35) and pain group (n=48) based on pain symptom and compar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m. Result  Compared with pain group, patients in the painless group have older age (age: 68.6+/-7.3 vs.55.2+/-4.7,P<0.05) and more of them have concomitant diabetes (62.9% vs.33.3%,P<0.01). In addition, patients in painless group have later time of vist (18.2+/-2.3h vs.6.5+/-3.0h,P<0.001), less vein thrombolysis treatment (11.43% vs.66.67%,P<0.001), less recanalization rate (8.57% vs.68.75%,P<0.01) and less case fatality ratio in 5 weeks of hospitalization (14.29% vs.6.25%,P<0.01).Conclusion  The painless group has poorer prognosis compared with the pain group and should receive ear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prognosis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性窒息样疼痛,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有相当部分AMI患者从起病,甚至整个过程都无胸痛发生,而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休克、异位疼痛、脑血管病等,有一部分人甚至无任何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是AMI早期心肌再灌注的主要措施之一,尽早溶栓至关重要。在AMI发病后2~6h内,溶栓治疗每提前1h,死亡率降低1%[1]。患者缺乏典型胸痛表现,是造成诊断延迟,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组资料将无痛性AMI和伴有胸痛的AMI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无痛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减少漏误诊,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2月~2003年8月住院符合AMI诊断标准的AMI患者83例,根据有无胸痛组分为胸痛组(CPMI组)和无胸痛组(PMI组)。PMI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84岁,平均(68.6±7.3)岁,60岁以上23例(65.7%),伴有2型糖尿病史22例(62.9%);CPMI组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0~72岁,平均(53.7±3.4)岁,60岁以上16例(33.3%),伴有2型糖尿病史16例(33.3%)。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2],PMI组4例,CPMI组32例行溶栓治疗。具体用药为:尿激酶(UK)溶栓治疗33例,UK 150万u于30min静脉滴注,溶栓后6h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待恢复到对照时间2倍以内(约70s),开始予以肝素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5~7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3例,rt-PA 50mg(8mg静脉注射,42mg于90min静脉滴注),用rt-PA前先静脉注射肝素5000u冲击量,再改为75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2组溶栓前阿司匹林300mg嚼服,之后100mg口服,每日1次。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痛、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类药等联合治疗。

  1.2.2  观察测评  溶栓开始后,连续进行24h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胸痛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再灌注心率失常,CK-MB峰值前提时间等。根据临床评价冠状动脉再通的标准,判断2h再通率,5周病死率,分别计算2组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的比较应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计算资料数据以百分率表示。2组间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溶栓成功比较  PMI组4例中成功2例(50.0%),CPMI组32例中成功24例(75.0%)。ST段与溶栓开始前抬高显著[(4.3±1.1)mm],再灌注1h明显下降[(2.5±0.6)mm]再灌注第2h ST段迅速下降[(0.7±0.4)mm],且幅度≥50%。与再灌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再灌注4h开始趋向稳定至较低水平[(0.5±0.2)mm]。室性心律失常再灌注第1h最多(600±320)阵次,6h后明显减少为(54±30)阵次。血清CK-MB峰值提前至(10.2±2.4)h。

  2.2  2组临床情况比较  见表1。PMI组与CPMI组比较,平均就诊时间、静脉溶栓例数、IRA再通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住院并发症,5周病死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

  表1  2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略)

  3  讨论

  3.1  治疗原则  AMI的治疗原则是缩小梗死面积,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挽救濒死和缺血心肌,防治各种并发症,尽量保护和维护心脏的正常功能。缺血心肌早期再灌注可以在成为不可逆损伤前尽可能地得到挽救,多数AMI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溶栓治疗已成为AMI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国内外资料均显示,AMI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面积,防止左室早期重构,改善左室功能,降低近期及远期病死率[3]。预后与梗死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溶栓疗法的目的: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30~90min),完全(血流达TIMI 3级)及持续开放,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使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破裂等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AMI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即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心功能也可获得改善[4]。溶栓最佳时间是发病后2~6h,12h内疗效肯定。缺乏典型胸痛,使患者就诊时间延长,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组35例PMI患者中仅有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成功2例(50.0%)。而CPMI组48例中有3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PMI组的6倍,溶栓成功24例(75.0%)。PMI组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住院5周病死率均较CPMI组高(P<0.01),提示PMI组较CPMI组预后差。因此,应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普及AMI有关知识,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及早诊治。

  3.2  P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本组资料中PMI占心肌梗死患者的42.2%。PMI患者以高龄、有糖尿病史者为多。其中60岁以上占65.7%,这与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关。发病后常无明确的胸痛表现,而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淡漠、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年迈疼痛反应迟钝,或病情来势凶猛,心肌突然大面积坏死,不能引起疼痛所致。为此,对于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情况,即刻做心电图检查。本组资料提示,PMI组有糖尿病史占62.9%,明显高于CPMI组31.3%。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时多数为PMI,其原因认为是糖尿病可发生自主神经疾患,侵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引起传入神经病变,心脏痛觉减低,导致其发生心肌梗死时心前区疼痛减低所致[5]。故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PMI。

  综上所述,由于发生PMI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甚至无症状,易漏诊或误诊,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首先要求医务人员要提高对PMI的警惕。故对老年人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出现胸闷、心悸、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不明原因心衰、休克等就诊,应及时进行全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酶等检测,及早诊断,有效救治,对于保存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120.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4:328-329.

  3  韩继缓,程龙献.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脏病学.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143.

  4  温新华.3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院前急救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36-237.

  5  李清朗.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刊,2001,36(3):5-6.

  (编辑:江  枫)

  作者单位: 200237 上海,上海大华医院急诊内科

作者: 高文妹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