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68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时的作用与疗效评价。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进行治疗,统计3个月与6个月两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例数3个月治疗组5例,对照组14例,6个月治疗组6例,对照组24例。3个月治疗组出现10例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2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时的作用与疗效评价。方法  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进行治疗,统计3个月与6个月两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例数3个月治疗组5例,对照组14例,6个月治疗组6例,对照组24例;3个月治疗组出现10例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20例。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对多数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心绞痛;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治疗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见于男性,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劳累、情绪激动、饱食、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在心绞痛分型中又以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即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每日和每周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min)。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我们通过给予本院稳定型心绞痛病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得到较好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病例为2005年6月~2005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依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排除标准:合并患支气管哮喘、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低血压、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50次/min)、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平均(63.5±4.8)岁;对照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平均(62.7±4.2)岁。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合并高血压病例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常规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每次12.5~25mg,每日2次对照组为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开始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病例数;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24h心电图变化,分析在3个月和6个月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例数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时治疗组5例,对照组14例,χ2值为4.38(P<0.01);6个月时治疗组6例,对照组24例,χ2值为7.16(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比较,3个月时治疗组出现10例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20例,χ2值为6.36(P<0.05),6个月时治疗组出现心律失常7例,对照组20例,χ2值为17.68(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均无猝死患者。

    3  讨论

    心绞痛发生在心肌灌注与心肌需求失调时,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狭窄的腔径并非固定不变。已有临床观察资料显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其冠状动脉狭窄发展迅速,并且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可以发生斑块事件。此外,对各种激素和神经性刺激的反应,局部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可引起冠状动脉张力的变化,继发于心肌缺血的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可导致心肌氧耗进一步增加。倍他乐克是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其对心肌的直接损害,减少心肌耗氧量,维护心肌的电生理稳定型。多数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预后相对较好,研究显示,其年平均病死率约2%~3%,每年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平均为2%~3%。但如果治疗不恰当,可发展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以致发展为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危险。治疗恰当,通常可以控制症状,并且预后大为改善。本临床观察并证实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 257100 山东东营,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卫生院

  (编辑:萧  凝)

作者: 赵子欣,宋春燕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