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成分血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使输血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成分输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综合利用节约血源等优点。然而,部分临床医师对输血的认识滞后于输血医学的发展,往往以输全血来满足患者某一种血液成分的需求,致使临床不良反应和血液资源的浪费。为......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使输血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成分输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综合利用节约血源等优点。然而,部分临床医师对输血的认识滞后于输血医学的发展,往往以输全血来满足患者某一种血液成分的需求,致使临床不良反应和血液资源的浪费。为提高广大临床医师的认识,促进成分血的临床应用,本文将成分输血的有关内容作一简述,以便于同仁交流。

  1  成分输血的管理要求与现状

  为患者输血是一种非药物替代的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输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教育也已经分设了独立的专业。输血医学对生物医学的其他学科,如:人种学、法医学、免疫学的影响日益增强,在器官移植、疾病预防、优生优育、遗传咨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临床输血的范畴也不单单是血液的采集、保存和临床输血,而是根据需要在体外进行复杂的加工处理后再行临床输注。

  目前,许多输血医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诸多临床以往的疑点,揭示了诸多的未知区域;近十几年来在许多相关专业(如:妇产科、血液科、器官移植等)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成分输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输血技术发达与否;衡量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医生在本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学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就已经达95%以上(如:美国、加拿大、瑞典等);相比之下我们落后了20年,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加快了成分输血的步伐,加大了输血的管理力度,2002年卫生部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在医院分级管理的要求中非常明确的制定了二级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要达70%以上、三级医院要达到90%的指标要求;2004年以后部分省市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要力争达到85%以上,三级医院要力争达到95%,并要求各级血站逐步开展过滤白细胞的临床应用工作,还特别强调;血站为临床提供血液的品种、规格、数量、活性要符合国家血液质量标准。目前全国多数地区均已按要求开展以上业务。但是由于部分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再加上部分临床医师输血专业方面的知识跟不上医学科技的发展,造成知识老化,输血技术滞后,对成分输血认识不到位,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的输血观念和技术,给病人带来原本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甚至在原疾病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医源性疾病,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对今后的治疗造成困难,重者可危及生命。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医院成分输血开展不均衡,有的三级、二级医院已超过97%,但也有部分二级甚至三级医院仅占10%左右,特别是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医院甚至仍然全部在用全血。如何解决如此落后的输血现状,要做到如下几点:(1)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中的有关规定,督促提高成分输血比例。(2)呼吁临床医师们:为了病人的切身利益,也为了尊重科学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一定要及时更新知识,接受并应用成分输血,科学合理地为病人治疗,再不要用一百年前、已经过时的输血知识来指导您今天的临床医疗工作。(3)积极开展成分输血方面的科普教育,使广大民众了解有关知识,从而在需要时理解和支持甚至要求成分输血。

  2  开展成分输血的原因

  2.1  传统的全血输注有害无益

  2.1.1  保存液及保存条件仅为红细胞的保存而设计  因血液中各种成分在离体后保存要求条件不一样(温度、置放要求)、各种成分离体后存活时间也不一样。所以一袋未经分离的全血不可能兼顾几种成分的特性要求:只是选择了维持红细胞代谢,保证其携氧功能而配制的保存液,目前所谓(4±2)℃ 35天、42天的血液保质期,均是指红细胞而言;未考虑其他成分。

  2.1.2  血液离体后的“保存损害”  (1)某些成分失活或活性降低,但抗原性存在,例如血小板、不稳定凝血因子;(2)细胞代谢产物、衍生物生成,例如白介素;(3)细胞因子增殖,肿瘤坏死因子等。以上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使之发生:(1)抗体产生,输注无效;(2)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常见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3)损伤组织细胞,导致组织器官功能衰竭。

  2.1.3  增加代谢负担,引起高容量综合征  尤其对心、肝、肾功能不全的非低容量的贫血病人,给全血输注能加重代谢负担,引起循环超负荷或加重氮质血症、高血钾症,大量输注还可引起急性枸橼酸盐中毒。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

  2.1.4  导致“免疫封闭”,使肿瘤复发  因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此时输注全血必然导致免疫功能更加紊乱甚至全方位的免疫抑制,加重病情和使病情复发。

  2.2  成分血的优越性

  2.2.1  纯度高、剂量足  现代输血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纯度要高、剂量要足。避免输入不需要的成分而造成抗原抗体反应或产生同种免疫致输注无效。

  例如血小板,一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为2.5~3.0×1011/个,采集了大约为2500ml左右的全血中所含的血小板数量。但其容积仅250~300ml,混入的红、白细胞量极少。一般每次输注一个治疗量即可。

  2.2.2  有活性、疗效好  成分血是根据每种成分的生物特性、保存温度、保存环境等条件要求进行分离制备和保存的。

  例如凝血因子Ⅴ、Ⅷ,则需要血液离体后6h内进行低温冷冻的新鲜血浆提取制备才能保证其活性。只有有的放矢,保证其活性,才能有确切疗效。

  2.2.3  输注安全、副作用少  由于提纯后成分单纯,避免了由不需要的成分引起的副作用,例如婴幼儿输注红细胞,因去除血浆的同时也去除了抗凝剂枸橼酸盐;减少了因输全血导致的急性枸橼酸盐中毒及低钙血症。另外,输注红、白细胞污染少的制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输血反应及病毒传播的几率。

  2.2.4  有效保存、针对性强  例如添加剂,针对红细胞的代谢需要,加入了足以保证红细胞在有效期内维持其正常功能的葡萄糖、嘌呤、磷酸二氢钠;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针对不稳定凝血因子的保存需要,1年内在-3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有效保存了各种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

  2.2.5  节约血源  分离后一血多用,更加科学、合理、节约;例如全血,可制备成:(1)红细胞悬液;(2)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可制备成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可制备冷沉淀(富含Ⅷ因子制剂)和普通冰冻血浆以及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每400ml全血含白蛋白5g、免疫球蛋白1.6g、纤维蛋白原0.75g)。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 271000 山东泰安,泰安市中心血站
 

作者: 陈贵芝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