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9期

氯沙坦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病76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Losartan,科素亚、LST)等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自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氯沙坦治疗了高原地区高血压病7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中的高......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Losartan,科素亚、LST)等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但前者存在的两个重要副作用,即咳嗽和血管性水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越来越受临床医生青睐。自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氯沙坦治疗了高原地区高血压病7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36~70岁,平均52.6岁;汉族42例,藏族30例,回族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中的高血压病诊断与分级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严重心肺疾病,其中1级高血压38例,2级高血压32例,3级高血压6例,均无心功能不全。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停用其他降压药2周以上,记录基础血压、心率后,在间断吸氧、低盐饮食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沙坦5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1周后血压下降不理想者加用双氢克尿塞12.5~25mg口服,2次/d。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2]:(1)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33kPa(1kPa=7.5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以上;(2)有效:舒张压(DBP)下降虽未达1.33kPa,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33~2.53kPa;(3)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者。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1周后,显效5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无效患者均为3级高血压,加用双氢克尿塞口服,继续治疗1周后血压降为正常。所有病例血压降至正常时间为3~14天,平均7.5天。随访6个月,2例因自行停药,血压回升,余血压控制良好。

  2.2  不良反应  16例出现头晕、头痛,2例出现干咳,均为治疗1周内出现,继续治疗后均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在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使高血压病有恶化趋势,其机制是多方面的,动脉血氧含量下降,致小血管收缩、痉挛,外周循环阻力增高;缺氧致交感活性增高,血中可以促使血压增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儿茶酚胺类增多,心排血量增加,周围小血管收缩,心率增快,循环时间缩短;缺氧继发红细胞增多及血液黏滞度增加;同时肾素分泌增加,肾上腺功能亢进等,均可使血压升高。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止高原地区脑出血等严重疾病的首要措施。

  本组应用氯沙坦治疗了76例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治疗1周后,有效72例,有效率94.7%,对降压效果不好的4例,加用双氢克尿塞口服1周后血压均降至正常。表明氯沙坦对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有确切疗效。氯沙坦(科素亚)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AT1受体跨膜区内的氨基酸相互作用,并占据其螺旋状空间而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在受体水平阻断了血管紧张Ⅱ的心血管效应,包括升压效应、促平滑肌细胞收缩、醛固酮释放、左心室和动脉壁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等,具有24h的降压效应[3]。氯沙坦为AT1拮抗剂不抑制缓激肽的降解,较少发生相关的咳嗽反应,故不良反应较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可秀,吴可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高血压杂志,1999,7(2):97.

  2  刘国仗,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1):7.

  3  袁勇,刘伊丽.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拮抗剂研究进展.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4(1):60-62.

  (编辑:周  蕊)

  作者单位: 857000 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八医院内科

作者: 张玉舟,黄建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