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湖北五峰县某中小学一起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针对发生的疫情进行调查实施防治措施干预。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行国家流感标准诊断及治疗患者,提出现场疫情综合防治措施并逐一落实。对5名现症患者进行鼻咽拭子标本采样,现场所采6份咽鼻、拭子标本,经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宜昌疾控中心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1株,鉴定为B型流感病毒,病毒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针对发生的疫情进行调查实施防治措施干预。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行国家流感标准诊断及治疗患者,提出现场疫情综合防治措施并逐一落实。 结果   2006年2月19日出现首例患者至3月15日止,流行全程25天。对报告的147名学生进行逐一排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有46例,罹患率为9.50%,46例患者临床发热为100.00%;头痛为86.76%;咳嗽为66.91%;乏力占57.35%;鼻塞、鼻涕、卡他症状占53.68%。所有患者经追溯调查未见有消化道症状。对5名现症患者进行鼻咽拭子标本采样,现场所采6份咽鼻、拭子标本,经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宜昌疾控中心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1株,鉴定为B型流感病毒,病毒标本送国家流感监测检验中心复核鉴定为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结论   此起疫情依据发病季节、特定人群、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整体病程病情较轻,未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实验室分离出B型流感病毒,证实是一起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局部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吻合于我国南方所发生的流感疫情。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疫情;流行病学

      2006年2月27日上午8时56分,五峰县疾控中心接某乡卫生院报告,某乡中小学近2周内陆续有一百多名学生“感冒”,接到报告后,五峰县疾控中心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核实。2006年3月1日上午9时上报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昌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要求做好疫情核实诊断,继续做好现场疫情防控措施及监测,并实行日报、零报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该乡镇位于五峰西北部,属高寒山区,与长阳、恩施洲接壤。此次疫情涉及某乡3所学校,其中2所小学和1所中学,三校共10个年级,30个班;学生人数1207人,其中男648人、女559人。在校寄宿生1071人,其中男530人、女571人;走读生136人,其中男76人,女60人。3所学校现有教职工102人,无校医和医务室,有学生食堂200 m2,学生寝室41个,每间约25 m2,每间住24~28人,学校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一般。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制定统一表格,逐项进行询问,填写调查表;(2)对现患病人和有发热病史学生进行腋下体温测定及临床问诊检查;(3)对该校发热学生在邻近的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就诊的病人进行逐人摸底调查;同时对邻近村民了解有无类似病例发生情况;(4)对学校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搜集当地气象资料;(5)采集现患病例、恢复期病例和健康人血清,同时采集现患病例的鼻、咽拭子及含漱液标本,冷藏即送上级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分离及检测鉴定。(6)对分离出流感B型病毒患者,按国家监测方案个案调查内容进行再次追溯调查。

    1.2.2   诊断病例标准   参照实行国家流感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拟定。(1)流行病学资料:学校密切接触学生有明显的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者;

    (2)临床症状:①出现急起畏寒、发热(T≥38 ℃)、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②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等症状;③少数病例有食欲减少、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实验室诊断标准:①从病人鼻咽分泌物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②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46例流感患者班级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46例流感患者班级分布情况   (略)

    2   结果

    2.1   发病经过   自2006年2月19日出现首例病例到发病止于病例3月15日最后1例患者,流行全程25天。经对学校报告的146名疑似病例进行逐一排查,符合诊断标准者46例,罹患率为3.53%;首发病例为九(三)班学生,男,16岁,在校寄宿生。2006年2月19日该生出现头痛、发热、咽痛等症状,于次日上午在乡卫生院就诊,经测体温39 ℃,初诊为“上感”。经抗病毒抗炎及对症处理3天后,症状明显减轻。该生患病期间,仍坚持上课。

    2.2   临床表现   46例患者临床表现:发热38 ℃~39 ℃者35例,39 ℃以上11例,发热占100.00%;头痛占84.78%(39/46);咳嗽占69.57%(32/46);畏寒占10.87%(5/46);乏力占56.52%(26/46);全身酸痛占21.74%(10/46);咽痛占26.09%(12/46);咽部充血占54.35%(25/46);鼻塞、鼻涕、卡他症状占52.17%(24/46)。所有患者经追溯调查未发现消化道临床症状。

    2.3   典型病例调查   患者,女,13岁。家住大龙坪村3组,在校寄宿生。2006年2月26日突起发热(T 40 ℃)并持续4天,有畏寒、头痛、乏力;鼻塞、咽痛、咳嗽,打喷嚏,无呕吐、腹泻,发热前1周内曾回家接触过自家的家畜、家禽;经抗病毒对症治疗后痊愈。2006年4月7日该患者鼻、咽拭子检测出B型流感病毒。

    2.4   流行特点

    2.4.1   性别分布   46例发病学生中,男性发病25例,占总发病数的54.35%,罹患率为1.91%;女性21例,占总发病数的45.65%,罹患率1.60%。男女之比为1.19∶1。

    2.4.2   年龄分布   5~10岁组12例,占总发病数的26.09%,罹患率为0.92%;11~15岁组34例,占总发病数的73.91%,罹患率为2.60%;16岁以上的无病例发生。

    2.4.3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始发生在2006年2月19日,至2006年3月15日止,三校共有学生46人就诊,其中2006年2月19日~3月1日发病累计人数41人,占发病总数的89.13%,2006年3月1日实施现场综合防治措施或疫情监测后,到2006年3月8日最后1例患者发生即流行终止时,续发5例。邻近地段发病情况:通过调查该乡镇其他学校及周围居民,未有类似发病现象。

    2.5   实验室检查   2006年3月1日对当时有发热症状的6名患者进行鼻、咽拭子采样,现场所采6份咽鼻、拭子标本经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宜昌疾控中心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1株,鉴定为B型流感病毒,送国家流感监测检验中心复核鉴定为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所有病人患病期间未做血常规和X线检查。

    2.6   预后   46例患病学生经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和消退,并能坚持上课。其余学生和教职员经中药(板蓝根、苏叶、金银花、荆介、柴胡)等饮片煎熬,每日3次集体预防服药后,均能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上课。

    2.7   疫源地综合防治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及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针对发生的疫情,召开相关职能部门会议,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各部门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如下:(1)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疫病善后处理及疫情监测,严格执行晨检制度。要求对现症病人及新发病例进行隔离治疗,最后1例患者要连续监测7天以上,防止续发扩散。现症病人及新发病例的隔离治疗、监测任务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卫生院每天要向县疾控中心上报疫情。县疾控中心派专人负责学校督导学校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密切注意疫情动态。(2)凡体温超过38 ℃并伴有临床症状者,要进行门诊治疗或回家隔离治疗,在隔离治疗的同时,有关领导要督导相关医生落实治疗监测任务,防止出现疫源扩散。(3)加强学校环境及居室卫生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改善学生生活条件。保证教室、寝室通风良好,定期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和采用超低溶量喷雾器对室内空气喷雾消毒(消毒剂含量为2%过氧乙酸)。器具、物表采用“84”消毒液擦拭消毒,严格执行制定的卫生制度。(4)对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进行预防性服药(抗病毒药物、板兰根冲剂、中药制剂等)。(5)经常性开展学生的健康教育,讲究卫生,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疫情期间禁止公共场所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6)周围医疗机构要落实发热病人监测,健全发热病人监测网络,真正起到哨点监测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讨论

    五峰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早春季气温寒冷,根据五峰县气象局提供的2006年2月气象资料,当地气温最高温度18.2 ℃;最低温度3.0 ℃;平均温度10.6 ℃;平均湿度73%。2006年2月19日温度在5.1 ℃~10.0 ℃;因怕风怕冷,学生教、寝室窗户紧闭,空气流通较差,住读生寝室居住十分拥挤,一旦有疫源传入或一人发病,极容易造成局部暴发流行。

    学校暴发的4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发热100%居第一位,头痛、头晕占86.76%为第二位,咳嗽占66.91%为第三,乏力占57.35%为第四,鼻塞、卡他症状占53.68%为第五;所有病例未追溯出胃肠消化道症状,经一般抗病毒(中成药如板蓝根)及对症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都能坚持上课,无住院和死亡病例发生。与流感传统的临床中毒症状重、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出现胃肠道症状有重要的异同之处。究其原因,学校病例发病对象均为7~15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无老年和婴幼儿群体,提醒我们在疫情现场调查时应注意[1,2]。

    关于疫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流感发病初流行期间,在实验室采样标本尚未分离出病毒之前,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范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对症治疗,要特别注意与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孤儿病毒、SARS冠状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相鉴别,现场处理疫情时才不至于被动。

    据国家流感监测中心(NIC)报告的2005年第14周~2006年第13周,南方片分离的2747株流感病毒中,A型流感病毒2109株(76.8%),B型流感病毒638株(23.2%)。A型流感病毒中,A(H3N2)亚型831株,占39.4%;A(H1N1)亚型1278株,占60.6%。B型流感病毒中,Yamagata系74株,占11.6%;Victoria系564株,占88.4%。2005年第14~33周(至8月21日),南方片分离到流感病毒以A(H3N2)为主;自第34周(至8月28日),A(H1N1)亚型占所分离流感病毒的比例明显增高,但自第36周(至9月11日)开始,A(H1N1)亚型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超过了A(H3N2)亚型、B型所占比例,并于第45~52周(11月28日~2006年1月1日)达到高峰(平均79.3%)。自2006年第1周(至1月8日)开始,B(Victoria)系所占比例有所增加,2006年第1~5周(1月2日~2月5日),B(Victoria)系流感病毒所占比例平均为78.5%。

    据NIC流感暴发疫情监测结果显示,10~12月份爆发疫情主要为A(H1N1),其次为B型:2006年1~3月份以B型为主。与病原学监测结果基本一致:10月以来,我国南、北方片分离的流感病毒主要以A(H1N1)亚型为主,但自2006年1月以来,南方片分离的B(Victoria)系流感病毒有上升趋势。2005~2006年,我国同时存在A(H3N2)、A(H1N1)和B型流感病毒的流行,但南、北方都主要以A(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2003~2004年、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全国流感病毒的流行毒株波动较大,2003年4月~2004年9月,A(H3N2)为主要流行毒株;2004年10月~3月,以A(H3N2)和B(Yamagata)系流感为主,并且B(Yamagata)系流感活动略高于A(H3N2);2004年4~9月,我国同时流行着A(H1N1)、A(H3N2)和B型毒株,但以A

    (H3N2)流行为主,2004年10月以来,A(H1N1)占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4月~2006年1月,我国分离到的B型毒株同时存在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毒株;2005年4~8月以Yamagata系为主,2005年9月份以后Victoria系病毒主;尤其2006年1月以来南方B(Victoria)系流感病毒出现上升趋势,是否B(Victoria)系会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流行株,值得关注。自2003年我国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株一直以B/Yamagata系为主,因此整体人群的B/Victoria抗体水平较低;进入2005~2006流感季节以来B/Yamagata系活动弱,B/Victoria系毒株活动加强,从而导致流感的暴发。2005年底开始分离到的B/Victoria系毒株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与以前B/浙江/2/2001(B/HK/330/2001类似株)相比,已经发生变异。单向血凝效价有4位差别毒株为298株(60.8%),占50%以上。同时多个抗原位点上发生氨基酸的变异,从而导致流感病毒发生抗原漂移,因此在人群中导致暴发流行。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全年有流感流行,因此不能排除在我国南方地区会继续发生由B/Victoria系病毒所导致的暴发流行。五峰此起B型流感的暴发流行,印证了国家流感监测中心预测的南方流感流行趋势。我们对流感将进行长期监测,密切注意疫情趋势[3,4]。

    4   小结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罹患于青少年,恢复快,一般不留后遗症。五峰县此起疫情发病季节、发病地点、发病对象集中,罹患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局限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46例患病学生体温都在38 ℃以上,整体病程病情较轻,没有出现并发肺炎等重症病例,实验室现场所采鼻、咽拭子标本经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宜昌疾控中心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1株,鉴定为B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流感监测检验中心复核鉴定为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流行特点与我国南方发生的疫情颇为雷同,印证了国家流感监测中心预测的南方流感流行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恩雯,赵勋皋.流行病工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7-138.

    2   郭元吉,陈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实验技术.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48-53.

    3   张静,杨维中,郭元吉,等.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6):464.

    4   中国CDC,中国重点传染病与病媒生物监测2005年(白皮书).2005~2006年度流行性感冒监测报告,2006,258-290.

   作者单位: 1 443400 湖北五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443003 湖北宜昌,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江   枫)

作者: 周本洋,刘继红,杨绍金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