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缩宫素治疗咯血56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缩宫素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用缩宫素,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采用双盲法观察比较2组止血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缩宫素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用缩宫素,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采用双盲法观察比较2组止血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缩宫素是治疗咯血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缩宫素;咯血;疗效观察

       缩宫素是产科常用药,但近年来我院用于内科咯血的治疗,疗效显著。治疗咯血药物颇多,但对咯血多时,其止血药物主要是缩血管和扩血管药,前者主要是垂体后叶素,其止血疗效已被肯定,但副作用大,后者主要是缩宫素的作用,经临床观察验证,缩宫素治疗咯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有可能取代垂体后叶素[1]。我院内科自2003~2006年以来,应用缩宫素治疗咯血患者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对照组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都根据病史、X线胸片、CT及心电图、血常规、血沉、痰等检查确诊。治疗组支气管扩张32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肺结核8例,肺心病4例,对照组支气管扩张30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肺结核6例,肺癌5例。1天内咯血100 ml以下者为小量咯血,100~500 ml者为中量咯血,500 ml以上者为大咯血,治疗组小咯血10例,中量咯血32例,大量咯血14例,对照组小量咯血12例,中量咯血35例,大量咯血9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缩宫素,用法:5~10 u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10~15 min,继用缩宫素10~20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速每分钟20~30滴,6~8 h重复1次,以维持血液有效浓度,一日剂量30~50 u,可继续给药3天。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6~10 u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继用垂体后叶素10u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时间同治疗组,其他措施如控制感染、抗结核及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相同,严重贫血者给予输血。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静脉注射缩宫素后24 h内大咯血停止,或痰中带血3~5天。有效:用药后咯血量及次数明显减少,72 h内基本止血,痰带血7天以内。无效:用药5天,未见明显好转。

    2 结果

    两组止血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见表1。表1 两组止血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缩宫素是垂体后叶素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由九个氨基酸组成,并含有二硫链。实验研究证明:几种动物源性缩宫素的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与人体相同,缩宫素现已可人工合成[2]。缩宫素系垂体后叶素的成分之一,但不含加压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机制可能为:(1)扩张周围血管,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及减少肺血流量,以达到止血目的。(2)实验还提示前列腺素释放与缩宫素对子宫的作用有关[3]。可能前列腺素释放与缩宫素有血流凝固的作用,它在血小板内的环加氧酶作用下,氧化成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即PGG2及PGH2有强烈的作用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形成止血塞将血管破洞堵塞[4]。当小血管破裂时,将破口堵 塞以止血。

    垂体后叶素内含缩宫素和加压素,其主要作用有:(1)收缩小动脉增加外周阻力;(2)收缩子宫肌;(3)抗利尿作用;(4)兴奋肠道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临床上用于治疗咯血是利用收缩全身小动脉和肺小动脉,减少肺动脉压力,有利于血管破口处凝血块形成,而达到止血目的,但副作用大,心血管疾病、妊娠、高血压患者禁用。

    本观察结果表明缩宫素止血效果较确切,疗效明显优于垂体后叶素。缩宫素是人工合成,使用安全,副作用少,可用于心血管及高血压咯血患者,但妊娠禁用。我院用缩宫素治疗咯血,除3例出现恶心、呕吐,5例出现腹部不适,减慢静滴速度即可缓解,其他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缩宫素是治疗咯血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友清.催产素替代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51例体会.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300.

    2 汤光,李大魁,李玉珍.现代药物学.北京:中国药科技出版社,1996,563.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6.

    4 周衍椒,唐恢玲,李云霞.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8.

    作者单位: 425200 湖南双牌,双牌县人民医院内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张丽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