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针灸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1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取穴为合谷、太冲、牵正、颊车、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配合电针治疗。中药根据辨证分型,选祛风化痰,活经通络,补虚益气之中药。结论采用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灸推拿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针灸取穴为合谷、太冲、牵正、颊车、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配合电针治疗;推拿取穴为太阳、阳白、攒竹、颊车、迎香、地仓、承浆、风池、翳风。采用面部穴位手法推拿按摩。中药根据辨证分型,选祛风化痰,活经通络,补虚益气之中药。结果 81例中治愈70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采用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推拿;针灸疗法;中药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有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风邪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我院近几年来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1例均为1998年1月~2006年5月的门诊病人,男55例,女26例,年龄7~53岁,平均36.5岁,病程1天~2个月。

    1.2 诊断依据[1] 诊断依据有:(1)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后疱疹等;(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1.3.2 推拿按摩 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大鱼际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穴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肩井穴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1.3.3 中药治疗 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胆南星、僵蚕、全蝎、蜈蚣、防风、荆芥、葛根、白芷、天麻、白附子、乌梢蛇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川芎、丹参、牛膝、地龙、赤芍、桃仁、红花、水蛭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清热解毒,肝郁者疏肝解郁。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作表情时面部仍稍有偏歪,或阴天时面部稍有发凉、麻木等不适的感觉;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部分面肌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2 结果 81例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60例,治愈率为74.07%;显效(症状减轻,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面肌运动时不对称)11例,占13.58%;好转10例,占12.35%,总有效率100.00%。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7岁,2006年3月就诊。因1天前坐夜班车,晨起即感面部不适,遂来诊,症见:右侧面部活动不灵,嘴角歪斜,右眼不能闭合,右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流涎,不能皱额,舌苔红,苔薄黄,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面瘫,病因病机为痰浊内蕴,外风引动痰浊,风痰阻于经络,按上述方法,经针灸、推拿治疗10天,并服中药10剂(僵蚕、丹参、杭菊、赤芍、地龙、钩藤各15 g,胆南星、蝉蜕、石菖蒲、白附子各10 g,全蝎5 g,生甘草5 g),诸症皆消,病告痊愈。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的发生乃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侵脉络,使患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面部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发病1周内,针灸治疗宜取穴少,轻刺激,推拿于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中药于发病时同针灸一起即可进行,但针灸推拿应中病即止,不可太过,而中药则在症好转或症预后再服几剂做善后调理以固其本,通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病的治疗采用针灸、推拿及中药综合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本病治疗宜早期进行,不宜拖延太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血气的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难以恢复。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面瘫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它有起效快、疗程短、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2 周长山.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面瘫37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9,19(8):463-464.

3 常英.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5(9):41.


作者单位:675700 云南南涧,南涧县中医院

作者: 杨政菊,高丽华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