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及入院后宣教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大多发生在院外,相当一部分人因来不及抢救而在到达医院前发生死亡,入院后有效的健康宣教及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院前急救及入院后宣教应引起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大多发生在院外,相当一部分人因来不及抢救而在到达医院前发生死亡,入院后有效的健康宣教及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院前急救及入院后宣教应引起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坏死,其死亡率很高。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患者难以挽回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大多发生在院外,相当一部分人因来不及抢救而在到达医院前发生死亡,院前急救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入院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应该引起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1  院前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心肌梗死的急救,不仅院内急救重要,院前急救同样重要[1]。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也就是说,往往来不及送到医院抢救患者即已死亡。更令人痛心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1h内院内猝死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这说明,在现实中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院前急救存在着时间延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心肌梗死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灌注治疗。发病后1h是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而监护运送可把单纯的患者运载工具改造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活动急救站”。这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能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2  院内宣教的主要内容

    2.1  发病后的应急知识  一旦怀疑是心肌梗死,患者应马上平卧,不要搬动患者,要稳定患者情绪,清除患者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千万不要活动,应就地休息,待急救人员将其送往医院。患者舌下立即含硝酸甘油。有条件给予吸氧、止痛,立即呼叫急救车救治。不能因症状稍有缓解而中断进一步救治。医学上把饮食、酗酒、激动称为死亡三联征[1]。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如有以上3个诱因,即使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胃部        不适、上腹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也要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2.2  活动宣教  休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关重要,能使患者的体力得到恢复,精神上得到安慰,进而减轻心脏的负荷。而不合理的活动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悲剧。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执行严格的休息制度。在床上的活动也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心梗后第1周应完全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帮助患者吃饭、洗脸、翻身、解大小便。第2周以后,可以在床上做四肢活动、坐起。当休克与心衰症状消失后,可做四肢被动与主动的活动,以减少或避免血栓的形成。第3周帮助患者从床上坐起,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第4周起,下床至附近椅子上休息或缓步走入附近厕所大便,并慢慢增加室内活动[2]。休息时间视病情的轻重而定。通常需要4~8周,以保证心肌梗死部位的充分愈合。但如果病情重,有心衰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休息时间要延长。从第7~8周起,一般患者均能逐步增加活动,如无充血性心衰或频繁的心绞痛发作,经过2个月的锻炼,可恢复轻微工作。

    2.3  排便宣教  大便秘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害极大。不少患者经治疗病情基本稳定,但因大便秘结,排便时可使心肌梗死病人病情突然恶化。大便秘结,则排便不畅,患者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和心内压急增,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急性期许多患者不愿在床上大便,执意起床解便,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耐心说服患者床上排便,不可用力过猛,否则易发生心脏破裂或猝死。保持大便通畅,除吃易消化食物外,平时可用番泻叶泡水、服用果导片等。

    2.4  饮食宣教  (1)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2)饮食应平衡。饮食应清淡且富有营养,应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烟酒等。避免进食大量脂肪,因为有可能因餐后血脂、血液粘度增高,导致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3)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损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4)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时[3],常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水、果汁、米汤等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ml。若患者心功能好转,病情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治疗,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院前急救监护运送缩短了入院时间,为入院诊断和治疗赢得了时间,院内有效的宣教,降低了死亡率和复发率,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新萍.院前急救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68.

2 吴温玉,钟秀莲.院前急救在社区普及的意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65.

3 陈留席,王恒亮.冠心病防治356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65.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辽源,辽源市中医院

作者: 杨艳春,于丽杰,沈红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