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7期

替米沙坦联合硝酸酯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3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常规利尿强心及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2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共14天,并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二维超声及多普勒检查,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D)改善情况。治疗组常规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治疗组在常规利尿强心及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2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共14天,并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二维超声及多普勒检查,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D)改善情况。治疗组常规应用利尿剂、强心剂以及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ACEI或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疗程同上。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70.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联合硝酸酯类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时间存活率。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慢性心力衰竭(CSF)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不同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多元化,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心衰发病率日益增高。据资料显示:发病率男性为2.3%,女性为1.4%。5年内存活率只有50%,若不及时治疗预后差、死亡率高。笔者在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采用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本院2001年2月—2008年12月内科收治的126例因肺心病、冠心病、高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按照长城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所确定的诊断标准和心功能分级进行。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57~76岁,平均66岁;心功能均Ⅳ级;肺心病43例,冠心病12例,高心病8例。对照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56~74岁,平均65岁;心功能Ⅲ级41例,Ⅳ级22例;肺心病40例,冠心病14例,高心病9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常规利尿剂、强心剂并补充钾和镁,注意纠正电解质平衡问题,采用替米沙坦片50mg,每日 1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60mg,每日1次,口服共12天。对照组:利尿、强心治疗,并配合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ACEI(或)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疗程12天。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心功能改善Ⅲ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数加有效数之和/总观察数×100%,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心功能测定 治疗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治疗前:LVEF(42.16±2.35)%、CO(4.04±0.26)L/min,治疗后:LVEF(55.12±1.56)%、CO(5.21±0.18)L/min。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住院率和病死率高。对此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进行社会-心身-临床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把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有机地区别开来。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的临床综合病症,所以在治疗方法学上有本质的区别,个体差异很大,对各种药物的治疗敏感性、准确性有很大差异,因病因人而异。药物的治疗剂量与最小中毒量接近。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至关重要。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待在分子生物与神经内分泌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替米沙坦为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的拮抗药,AT1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脏血管、肾上腺皮质、肾脏,在体内经代谢后生成的代谢产物EXP3174而起作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肥厚,降低血压,改善心力衰竭。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液和尿钠、尿酸的排出,减少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的分泌,改善心功能。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可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容量血管(静脉)、肺小动脉及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功能。

  故替米沙坦和硝酸酯类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用药的一种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 奥村谦.2001年内科进展—心脏疾病.日本医学介绍,2002,(23):241.

  2 赵旭东.临床心身医学服务模式介绍.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8):504.

  3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33-1349.

  

作者: 木铁力甫·肉孜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