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疣状皮肤结核误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因右足背皮肤出现增殖性斑块1年余来我科就诊。入院初诊“皮肤深部霉菌感染”,“皮肤结核”。皮肤真菌培养阴性,OT试验(++),修正诊断:皮肤疣状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链霉素局封,住院35天,好转出院。...

点击显示 收起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军人。因右足背皮肤出现增殖性斑块1年余来我科就诊。患者在野外训练中右足背外伤,伤口愈后出现暗红色斑丘疹,在北京某医院拟“扁平疣”诊治。1年多来无明显效果,皮疹增殖扩大,微痒。查体:右足背远侧端及第一跖骨内侧面4cm×6cm暗红色斑块,边界清,边缘色素沉着,表面散在乳头状丘疹、小脓疱,拟“着色芽生菌病”。为确诊,患者又赴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病理检查:取材右足背,示表皮组织增生角化过度,真皮乳突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太表浅,不能明确诊断)。OT试验1:1万(),血沉5mm/h,抗“O”<250U,真菌培养阴性。拟“着色芽生菌病”,先后给予酮康唑、碘化钾口服,康特霜、维A酸霜外涂,冷冻等治疗,斑块未消退,仍复发。1年后赴南京军区总院就医,门诊拟“着色芽生菌病”收治。入院初诊“皮肤深部霉菌感染”,“皮肤结核”。住院期间病理检查:表皮不规则,真皮内见广泛肉芽肿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分布,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干酪样物,示上皮肉芽肿性炎伴巨细胞反应。组化染色示PAS(-),PAM(-),均未见真菌着色。皮肤真菌培养阴性,OT试验(++),修正诊断:皮肤疣状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链霉素局封,住院35天,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斑块消失,嘱巩固治疗。

    2 讨论

    疣状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经皮肤外伤处侵入皮肤发病。初发损害为暗红色小丘疹,渐扩大为增殖 性红色疣状损害,有三廓症状:中央网状疤痕,疣状边缘,四周红晕。病理检查特点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有结核样浸润及非特异性浸润。因该病发生率少,医师对此警惕性不够。它与“着色芽生菌病”临床症状相似,均有外伤史,有小结节、疣状损害,脓疱样损害融合成斑块状,故易误诊。该患者外伤后出现浸润斑块,因结节中心未发生干酪样坏死,三廓症状不明显,所以病程中先后赴4所省市级医院就诊,除第一次拟诊为“扁平疣”外,其他3次均拟“着色芽生菌病”,可见该病临床症状极易与“着色芽生菌病”混淆。而后者病理或组织化学检查均能查到真菌也是鉴别要点之一。临床医师对久治不愈的疾病,要另辟思路,考虑相似疾病,找出鉴别诊断中的蛛丝马迹、减少误诊。准确的实验数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也是减少误诊的一个方面。病理、真菌检查是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该病例诊治过程中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应吸取的教训是:(1)取材要适当,补救措施要及时。第一次病理检查因取材太表浅,未能明确诊断。但又未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延误诊断。(2)要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两次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病理组织也未见真菌,OT试验2次均为阳性。就该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发生疑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能及早修正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单位:212002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004-06-19)

    (编辑维 兰)

作者: 包为政张 宇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