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2期

前列腺液检测与前列腺炎的关系及表现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液(EPS)的有关检测与前列腺炎的关系及表现。方法采用EPS常规检验,EPS支原体(Uu、Mh)培养和EPS衣原体(CT)检测等检验对照分析。结果226例EPS受检者中,Uu培养阳性111例占49。3%,115例EPS-Uu培养阴性组,卵磷脂小体减少48例占4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腺液(EPS)的有关检测与前列腺炎的关系及表现。方法 采用EPS常规检验,EPS支原体(Uu、Mh)培养和EPS衣原体(CT)检测等检验对照分析。结果 226例EPS受检者中,Uu培养阳性111例占49.1%,卵磷脂小体减少(少许~++)97例占42.9%,白细胞(WBC)不正常(++~++++)116例占51.3%,pH≥7.0,91例占40.3%,115例EPS-Uu培养阴性组,卵磷脂小体减少48例占41.7%,EPS-WBC不正常60例占52.2%,EPS-pH≥7.0,45例占20.0%,111例EPS-Uu培养阳性组,卵磷脂小体减少49例占44.1%,EPS-WBC不正常56例占50
.1%,EPS-pH≥7.0,46例占20.4%,两组各项检验结果对比,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PS常规检验结果与Uu感染无显著相关,EPS-WBC数量与前列腺组织炎症程度和症状的有无相关关系,EPS-WBC数量与EPS-pH呈正相关。

  关键词 前列腺炎 卵磷脂小体 白细胞 支原体

  前列腺炎是男性青壮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前列腺炎目前公认 [1]  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C)和前列腺痛。不管何种前列腺炎,均对患者的身心、生育、生活和精神方面造成较大的困扰和危害。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CP)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长期下去可以导致全身乏力、失眠、多梦、容易疲劳、疑病和焦虑。这些患者常常过分地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怀疑自己全身均有病,并多方面检查寻找证据来证实,不管医生怎样耐心解释也难以改变他们的疑病心态,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产生诸多的应对方法等。现就2004年1~5月在我院男性科疑患前列腺炎就诊的226例患者,均作了EPS支原体培养和EPS常规检验,部分患者同时作了EPS细菌培养和EPS-CT等相关检验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4年1~5月在我院男性科就诊疑患前列腺炎,年龄19~69岁,平均30岁的226例患者,按要求作前列腺按摩采取EPS。

    1.2 方法 (1)EPS常规:按1997年第2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  前列腺液检查的要求进行检验和报告结果。pH值的检验,采用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三牌”精密试纸(pH:5.5~9.0)。(2)支原体培养:采用珠海市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培养基,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操作和报告结果。(3)衣原体:采用英国Unipath公司 Clearview男女两用衣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试验和报告结果。

    2 结果

  结果226例EPS受检者中,Uu培养阳性111例占49.1%,卵磷脂小体减少(少许~++)97例占42.9%,白细胞(WBC)不正常(++~++++)116例占51.3%,pH≥7.0,91例占40.3%;115例EPS-Uu培养阴性组,卵磷脂小体减少48例占41.7%,EPS-WBC不正常60例占52.2%,EPS-pH≥7.0,45例占20.0%;111例EPS-Uu培养阳性组,卵磷脂小体减少49例占44.1%,EPS-WBC不正常56例占50.1%,EPS-pH≥7.0,46例占20.4%,两组各项检验结果对比,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226例受检者的Uu培养结果和EPS常规结果见表1。

    表1 226例Uu培养和EPS常规结果 (略)

  3 讨论

    3.1 卵磷脂小体 卵磷脂小体是由中性脂肪小滴组成,正常的EPS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黄白色折光的卵磷脂小体满布视野,前列腺炎时,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导致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甚到消失,这些吞噬细胞可能是活化的巨噬细细胞 [3]  ,能够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白细胞有趋化作用,诱导WBC集中于前列腺,产生炎症性反应。在EPS镜检时,卵磷脂小体减少的标本易见吞噬了卵磷脂小体的巨噬细胞。 临床上配合WBC数的变化,作出前列腺炎的判断和疗后观察。本组研究显示,卵磷脂小体的变化与Uu感染无相关。

    3.2 WBC WBC不但可以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杀死和溶解致病微生物,而且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含有弹性蛋白酶(NE) [4]  ,正常情况下,NE参与生殖系统的代谢与更新,通过刺激淋巴细胞而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攻击力,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环节。当生殖道受到毒素、细菌或损伤颗粒等有害物质侵犯时,中性粒细胞更在局部聚集,激活并脱颗粒,释放NE。NE具有分解细胞外质基的作用,以“打钻”方式建立通道,使中性粒细胞顺利通过血管屏障进入炎症部位,所以前列腺炎WBC会增多,以中性细胞为主,笔者取EPS涂片瑞氏染色分类,中性粒细胞约占WBC60%~90%。有时可见脓细胞,并出现聚集成堆的现象,甚至被粘液包裹将前列腺管填塞,使EPS分泌不畅,EPS常规检验会出现卵磷脂小体减少,而EPS-WBC又不增多的结果。

    3.3 pH值 正常人的EPS呈弱酸性,pH值约为6.4~7.0,前列腺炎时pH值可增高至7.7~8.4 [1]  ,因为前列腺炎时前列腺中有大量WBC参与炎症反应,WBC越多,炎症越明显,上皮细胞水肿、坏死,导致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枸椽酸分泌减少,EPS-pH升高。同时炎症使前列腺上皮通透性增加,更多的组织液、血浆及活性物质渗到前列腺腔内,进一步稀释其中的枸椽酸,使EPS-pH值更接近组织液或血浆pH。本文检验EPS-pH的变化与EPS-WBC的数量呈正相关,EPS-WBC在(++)以上时,EPS-pH为7.4±0.3,与黄志远 [5]  报道相近;EPS-pH的高低与Uu的存在无相关,与袁红瑛 [6]  报道不符,原因是否与支原体是条件致病菌,它的存在能否造成前列腺产生炎症反应而使pH值发生改变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了解。

    3.4 感染性前列腺炎 目前认为与前列腺炎发病有关的细菌和微生物有革兰阴性尿路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灰氧菌、真菌、滴虫等。引起前列腺炎的致病菌有文献报道 [7,8]  以大肠杆菌为主,约占65%~80%,原因与尿路上行反流感染,以及膀胱及急性尿潴留细菌播散有关。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张萍报道 [9]  前列腺炎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占32.14%。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致病力弱,一般被看作是男性前尿道的正常菌群,其致病性与其能产生大量粘质有关,粘质有助于延长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病程,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因此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前列腺炎病程长。本文226例受检者中有25例用EPS作细菌培养,均未见致病菌或无菌生长。笔者选取EPS-WBC(++)以上的EPS标本20例,采用离心浓集法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从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13例,检出率65.0%,与 报道 [8]  相似。检出革兰阳性球菌7例,检出率35.0%。同时检出杆菌和球菌6例,检出率30.0%。本文Uu阳性率49.1%,比其他地方报导偏高,而CT检验了148例,阳性11例占7.43%,比郭永忠等 [10]  报道低。出现这些差异,笔者认为可能与地区的卫生环境、个人爱好、病例的选择、标本取材质量、实验方法等方面有关。

    3.5 非感染性前列腺炎 在前列腺炎患者当中,特别是CP病例大多数是找不到病因的。本文对226例EPS检验也显示约有50%病例没有找到病因。能够检出细菌的仅为5%~7% [11]  ,这提示非感染性因素是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非感染性因素有尿液反流(化学性炎症)、盆底神经痉挛、免疫应激、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临床上表现为会阴区疼痛、不适以及尿急、尿频、尿痛、尿线分叉等排尿异常的前列腺炎样症状。总之导致前列腺炎症的因素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或单独致病,或作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链上某一环节起作用,甚至也可能是某些未被认识的微生物所引起。要搞清楚这些因素,有待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实验诊断技术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39-570.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51.

    3 海云.慢性前列腺患者前列腺IL-6和IL-8表达变化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4):280-281.

    4 晓星,商学军.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男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中的意义.中华男科学,2003,9(2):137-138.

    5 黄志远.慢性前列腺水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诊断中的意义.医学论坛杂志,2003,7(24):20-21.

    6 袁红瑛.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初探.陕西医学杂志,2003,10(32):898-900.

    7 张杰秀.前列腺炎研究新进展.医学综述,2003,9(2):114-115.

  8 蔡松良.列腺炎诊断进展.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5).

    9 张萍.前列腺液的支原体与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5):714.

    10 郭永忠.深圳地区男性CT感染与男性不育.中华男科学,2003,9(9):708.

    11 叶群章,曾晓勇.慢性前列腺炎诊断进展.中华男科学,2003,9(7):484-487.   

  作者单位:523018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编辑毅 文)

作者: 梁沛杨 郭溉宗 曾龙宏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