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从肝肾论治痤疮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目前,多数医家普遍认为寻常痤疮是由肺经风热和脾胃热所致。1理论基础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雄性激素水平过高,超过了机体代谢范围,则刺激皮脂腺分泌,引起皮脂分泌增多,再则由于外搽护肤品、化妆品等时处理不当,将毛......

点击显示 收起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目前,多数医家普遍认为寻常痤疮是由肺经风热和脾胃热所致。治疗上也主要是清泻肺热和调理脾胃,但往往收效较差。笔者根据现代医学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从补肝肾入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谈心得如下。

  1  理论基础

  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雄性激素水平过高,超过了机体代谢范围,则刺激皮脂腺分泌,引起皮脂分泌增多,再则由于外搽护肤品、化妆品等时处理不当,将毛囊口堵塞,而致使皮脂排泄不畅,皮脂在毛囊口堆积,毛囊内微生物大量繁殖,将皮脂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痤疮的发生。中医认为雄激素水平与肝肾功能关系最为密切,青年时期肾气充盛,代谢旺盛,若因情志失调,或阴血不足,肝气失调,疏泄失职,进而影响肾之精气,造成气血阴阳的不平衡,使肝胆、冲任等经脉功能失调,气血瘀滞,发为痤疮。或由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太旺,循经上蒸头面。肾阴不足,不能充养肺胃之阴以致肺胃阴虚血热,发为痤疮。同时,肝失疏泄,必然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加之青年时期代谢旺盛,多食辛辣油腻之品,致使脾胃湿热蕴积,循经上犯。湿热上蒸,湿性粘滞、重浊,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经脉气血瘀滞,也发为痤疮。

  2  典型病例

  2.1  肝胆湿热型  患者,男,23岁,2004年5月16日就诊。症见面部潮红,泛泛油光,密布多个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大部分丘疹尖端有脓头,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治法:清利肝胆湿热。处方:生地15g,龙胆草6g,黄芩10g,焦山栀10g,茵陈30g,柴胡6g,白花蛇舌草30g,泽泻12g,车前子12g(包),生大黄6g(后下),生甘草5g。服药7剂,疹消大半,大便润畅。原方去大黄,加生薏苡仁30g,续进7剂而愈。按:本例证见一派肝胆湿热之象。肝失疏泄,郁久化火,因过食膏粱厚味,则生湿助热,肝郁与湿热共存,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焦山栀清肝胆湿热;柴胡、茵陈疏肝利湿;生地、大黄凉血、泻火、通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利湿祛毒之功。

  2.2  肝郁火旺型  患者,女,21岁,2004年6月20日就诊。患痤疮3个月,今见面红目赤,面部满布炎性丘疹,大者如黄豆,色红,灼痛,其内有脓头。每当月经期前加剧,伴胁痛乳胀,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肝气郁滞,热盛火旺。治则:疏肝解郁,凉血泻火。方药:柴胡6g,枳壳10g,焦山栀10g,丹皮10g,连翘12g,茵陈30g,当归10g,玄参12g,生地15g,赤芍10g,生甘草6g。连服15剂,诸症消失。按:肝喜条达,主疏泄,郁则病,或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肝经散布胸胁,故胁痛乳胀,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故面红、目赤、口苦;丘疹红肿灼痛,均为火毒所致。本方系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山栀、丹皮、连翘清热解毒散结,当归、生地、玄参、赤芍凉血养阴以制火,茵陈为清肝之要药,生甘草则调和诸药。瘙痒加苦参20g,大便干燥加全瓜蒌15g,胸部胀痛加绿梅花10g。

  2.3  气滞血瘀型  患者,男,25岁,2004年7月15日就诊。面部囊肿性痤疮3年余,面部皮肤粗糙,散布豌豆大小的紫红色丘疹,质偏硬。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表情忧郁,烦躁不安。辨证为气滞血瘀。治法:疏肝清热,祛瘀散结。处方:柴胡9g,枳壳10g,夏枯草12g,浙贝母12g,连翘12g,川芎5g,赤芍12g,丹参18g,桃仁10g,皂角刺12g,生甘草5g。连服3个月,囊肿型结节基本消退。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瘀久则伤络,络脉运行受阻则成瘀。故见疹色紫暗,质坚硬。本方由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行气;夏枯草清泻肝火,消散结节;浙贝母、连翘乃清热散结之品;赤芍、丹参、川芎、桃仁、皂角刺皆为活血破瘀散结之用;茵陈清肝利湿;甘草调和药性。

  2.4  阳虚火旺,冲任不调型  患者,女,33岁。2004年5月7日初诊。面部及胸背部出现丘疹、粉刺2年余。有时伴小脓疱和小结节。月经前皮疹加重,伴有心烦易怒。口干梦多。大便干结。体查:面部及胸背部皮肤油腻,散在多个较密集暗红色针帽大小粉刺性丘疹、少许小脓疱和继发性色素沉着。舌质红,苔微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冲任不调。治以滋阴降火、调理冲任。处方:熟地黄、牡丹皮、柴胡各12g,茯苓、泽泻、益母草各15g,女贞子、旱莲草、丹参、鱼腥草各20g,白花蛇舌草10g,甘草6g,7剂。二诊:部分皮损消退,小脓疱缩小变平,油性分泌物减少。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玄参20g。继服上方21剂。丘疹粉刺全部消退。仅留少许继发性色素沉着,无新出皮疹。继以中药调理1周而愈。按: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血热为发病之标。据此,以滋肾泻火、调理冲任、清肺解毒为治疗原则,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为基础加减治疗。方中山茱萸、丹皮等,有滋补肾阴、清泻肾火之功;而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有清肺解毒之功,全方共奏滋肾泻火、清肺解毒,可使血热郁滞消散,继而达到治疗目的。

  3  结论

  笔者认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是其本,而肺胃血热郁滞是其标。青春期男女,肾气渐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易炽,内灼津液。相火移及阳明,热邪循经上蒸,发于肌表。《内经》云:“女子以肝为先天……百病皆生于气。”青年男女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紧张,易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耗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亏虚则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则肺阴不足;肺阴不足,肺火偏旺,郁于表皮而发痤疮。故临床上以调理肝肾为主,佐以清热利湿。另外在治疗的同时注意饮食以及皮肤的护理,比如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食甜食,少食鱼、虾及牛、羊肉等“发物”,多食蔬菜、水果,平日多饮水,保持良好的胃肠功能。最好不吸烟、不酗酒及不饮浓茶等,勿用手抠或挤压粉刺,避免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温水、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物质的香皂洗涤患处。

  作者单位: 330006 江西南昌,江西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指导老师)

  (编辑:子  涵)

 

作者: 喻国华郑威龚丽萍谌利媚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