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风疹68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风疹是由披膜病毒的风疹病毒(RNA病毒)所引起。由患者的血液及咽喉分泌物可分离出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病毒入侵后,开始在上呼吸道及颈淋巴结处生长、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病毒血症,为一种炎性反应。笔者将1998年10月~2005年6月在我所皮肤科住院诊治的68例风疹病例分析......

点击显示 收起

  风疹是由披膜病毒的风疹病毒(RNA病毒)所引起。此病毒可使人与猴致病。由患者的血液及咽喉分泌物可分离出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病毒入侵后,开始在上呼吸道及颈淋巴结处生长、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病毒血症,为一种炎性反应。笔者将1998年10月~2005年6月在我所皮肤科住院诊治的68例风疹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其中男42例(61.7%),女26例(38.2%),男女比例42∶26;年龄19~24岁,平均22岁。均是在校同校同学院同班的学生,并有密切接触者54例,一般接触者10例,无接触者4例。

  1.2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1.2.1  症状  体温37.5℃~38.8℃发热有32例,伴乏力及周身不适感有24例,伴有关节、肌肉酸痛有10例。

  1.2.2  前驱症状  发热、头痛、倦怠、结膜充血、咽痛等。本组有70%患者有以上症状。持续1~2日消失,发病多在1~2日时出现皮疹,也有30%前驱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皮疹。

  1.2.3  淋巴结肿大  68例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为耳后、枕部、颈部,可能累及双侧淋巴结,约1cm×2cm,2cm×3cm大小,有压痛。淋巴结肿大可存在1周以上。

  1.2.4  皮疹  本病均在1~2日出现皮疹,初为面部24~48h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及遍布全身。皮疹处为分红色斑或斑丘疹。面部呈醉酒状。皮疹均一般在2~5日内消退。消退不留痕迹,可伴轻度脱屑。

  1.2.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12例WBC 1.0~1.8×109/L,54例WBC<5.0×109/L。尿常规、胸部X线透视检查均正常。

  1.3  诊断  主要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药疹等相鉴别。按风疹诊断标准即能达到较高正确诊断率。

  1.4  治疗  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皮疹出现后隔离5日即可。一般无特殊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采用对症处理,抗病毒治疗,重症可加激素小剂量短期口服。直到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双侧淋巴结消退治愈。

  2  讨论

  风疹是由RNA病毒所引起,此病在世界范围及国内呈周期性流行。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及呼吸道传染,引起发热,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是一种炎性反应。

  本组68例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19~24岁,群体生活、学习,有密切接触史,有潜伏期,易流行。隔离为主,及时到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等做好消毒工作。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高校根据省卫生厅、市防疫站的精神,对入学新生必须接种风疹疫苗,这样可遏制本病的传播。

  据文献报道,孕妇在孕4个月内患风疹,则可引起流产、死胎、早产,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笔者认为掌握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至关重要。风疹在临床上特殊的规律和表现,仔细检查,询问病史,有发热,出现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再结合流行病学史,诊断并不难。一般发疹需与麻疹、猩红热、药疹鉴别。做出正确诊断,迅速隔离传染源。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 150076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卫生所

作者: 邵碧霞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