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保留内侧骨膜的肱骨髁上截骨矫正肘内翻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肘内翻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普遍认为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而造成。为肱骨髁上骨折的远期并发症。1994年5月~2003年6月,笔者采用保留内侧骨膜的肱骨髁上截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外侧针尾“8”字钢丝加压的方法矫正肘内翻畸形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均为......

点击显示 收起

  肘内翻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普遍认为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而造成。为肱骨髁上骨折的远期并发症。1994年5月~2003年6月,笔者采用保留内侧骨膜的肱骨髁上截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外侧针尾“8”字钢丝加压的方法矫正肘内翻畸形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均为外伤性肱骨髁上骨折所致。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及关节屈伸功能障碍。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4岁,平均7.4岁。手术治疗时间:6个月以内3例,1年以内6例,2年以内2例,10年以内的1例。肘内翻角度最小10°,最大40°,平均26.5°。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拍片 术前拍双侧肘关节完全伸直、前臂旋后位X线片。X线片上于肱骨外上髁上2cm向内侧做一平行于肘关节的直线与肱骨内侧相交,于交点做一直线与肱骨外侧垂直。测量所作两线所成的夹角,即为截骨角度。

  1.2.2 手术方法 [1]  手术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取肱骨下端外侧切口。以肱骨外髁为中心,上下延长,共约6cm。沿肱骨外侧嵴切开骨膜,行骨膜下剥离,充分暴露拟截骨部位。在肱骨外上髁上方2cm处截骨,截骨线保持与肘关节平行。以此截骨线为底边测量截骨角度。不凿断尖端骨皮质,保留内侧骨膜,去除外侧楔形骨块。缓缓加压使截骨面对合。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留于皮外,用“8”字钢丝张力带加压固定皮外针尾,使之保持加压状态。活动肘关节,证实截骨端稳定可靠。
   
  1.2.3 术后固定 术后行石膏托外固定,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完全旋后位。固定3周,拆除外固定,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2例术后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6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2个月。按照苏尚庆分类方法,分为优、良、可、差4级 [2] 。优:自觉症状消失,关节伸屈活动正常,内翻畸形矫正;良:自觉症状消失,肘关节活动范围在120°以上,遗留5°以下内翻畸形;可: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在119°以下,遗留5°以上内翻畸形;差:术后症状体征同术前。本组病例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
    
  3 讨论
    
  肘内翻畸形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它既影响肘关节功能,又影响美观。妨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并有可能对患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笔者把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超过15°,骨折已坚强愈合,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作为手术适应证 [2] 。
   
  做楔形骨块截除时要比X线片上设计的稍小,因为平凿在截骨时对两侧骨质均有少许压缩,所以虽然截除的楔骨块较小,但当截骨面对合时与实际要求恰好相等。
   
  本手术截骨时保留了尺侧少许骨质和骨膜,既维持了截骨面的稳定性,又保留了骨的连续性,故术中仅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外侧针尾皮外用“8”字钢丝张力带加压,达到了牢靠固定的目的。且“8”字钢丝固定可防克氏针脱出。同时钢丝张力带的加压作用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手术不需过大分离软组织,创伤小,降低了医源性创伤导致骨不连的可能性,操作简便,针尾加压钢丝位于皮外,拆除容易,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崇慧,谢赣平,连良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00例治疗体会.实用骨科杂志,2002,4(8):116.
   
  2 苏尚庆.肘内外翻畸形的手术矫正和并发症.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2:105.

  (编辑江 风)

  作者单位:412001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 

作者: 谢红兵 文静龙 谢文平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