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9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88年9月~2004年9月收治的91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病例的诊断、出血部位、手术时机选择和术式。结果91例中68例急诊手术,限期手术23例死亡1例。结论不论出血量多少,明确诊断,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及合理选用手术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1988年9月~2004年9月收治的91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病例的诊断、出血部位、手术时机选择和术式。 结果  91例中68例急诊手术,限期手术23例死亡1例。 结论  不论出血量多少,明确诊断,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及合理选用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大出血 手术

    我院自1988年9月~2004年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9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1例,男69例,女2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3岁;20岁以前2例,20~30岁13例,30~40岁43例,40~50岁27例,50岁以上6例。

    1.2 溃疡部位及出血方式 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5例,复合型溃疡2例;呕血者82例,黑便者91例。

    1.3 病史 溃疡病史典型者73例,不典型者13例,无溃疡病史者5例。

    1.4 失血量估计 较完整的80例病历资料中,<1000ml者16例,1000~2000ml者54例,>2000ml者10例。

    1.5 入院时间 出血在3d以内入院84例,3~7d5例,>7d2例。

    1.6 脉搏、血压及全身情况 脉搏在100~140次/min之间,血压早期变化不明显。入院无休克者8例,休克早期者64例,休克者19例。

    1.7 输血 输全血<900ml18例,>3000ml11例;900~3000ml62例。

    1.8 急症手术发现 91例中急症手术68例,其中活动性出血51例(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17例出血已停止。活动性出血病例在溃疡基底部可见一断裂的小动脉血管,大多有血痂附着,血管直径在0.1~0.3cm之间。

    1.9 手术方式与手术时机 91例中毕氏Ⅰ式2例,毕氏Ⅱ式89例(其中球部溃疡切开十二指肠前壁缝扎止血,溃疡旷置5例)。入院后48h内手术者68例(其中保守治疗再次出血者急症手术12例),限期手术23例。

    1.10 恢复及并发症 91例中术后再出血2例,保守治愈;食管炎11例;倾倒综合征3例,保守治疗好转;刀口感染4例,多次换药抗炎治疗治愈;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死亡。

    2 讨论

    2.1 消化性溃疡合并大出血的诊断

    2.1.1 脉搏与血压 一般情况,失血量越多,脉搏越快,但不完全成正比关系,这与机体的代偿能力和机体状态有关。脉搏增快的特点是:跳动细弱,次数增加,其变化常出现于血压的变化之前,且在大出血时可立即出现 [1] 。血压变化主要是脉压降低,如果临床上血压下降,不仅表明失血量大,更说明患者的机体已处于失代偿的阶段进入休克,本组19例说明了这一点。

    2.1.2 全身情况的改变 可因出血阶段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大出血时,患者常有心慌、四肢厥冷、烦躁、出冷汗,尿少等表现。出血后常表现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全身湿冷。多次出血后常可出现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2.1.3 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分析可动态反映机体失血情况,其中以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最为重要,大出血时,上述指标可呈进行性下降。总之,脉搏、血压、血细胞分析、失血量和全身情况等是判断出血的依据,其中以脉搏变化最为直观和重要。

    2.2 出血部位的判定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2.2.1 出血部位的判定 本组资料呕血者82例,黑便91例,靠呕血或黑便判定出血部位是不够确切的。临床上还是以呕吐物的内容和性质来分析,一般说来,呕血者比单纯便血的出血量大;大便次数增多而黑便稀者,较大便次数正常,黑便成形者的出血量大。有便血的患者可无呕血,但呕血的都有不同程度的便血。出血在胃时,其呕吐物除有咖啡样血性液体外,常含有暗红色大小不等的凝血块。少数还有鲜血呕出,出血在十二指肠时,其呕吐物常为咖啡样血性液体,可有黑色颗粒渣混杂,暗红色凝血块则少见 [2] 。

    2.2.2 手术时机 本组急症手术68例,平均住院时间23d,平均输血1500ml,无死亡。23例经过姑息治疗后手术,平均住院时间39d,平均输血2000ml,其中从外院转来1例,出血量大、贫血、低蛋白血症重,保守治疗时间长,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致全身衰竭,手术后第21天死亡,住院时间为48d(在其他医院保守治疗11d)。笔者认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尽量判明出血部位,力争支持、姑息治疗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应在1周左右择期手术。如果在保守治疗情况下,出血不停止,且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在24~48h内急诊手术。

    2.3 关于十二指肠残端的处理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往往因局部溃疡瘢痕大、组织水肿、松脆、粘连、出血等而不易切除,加上患者全身情况差,耐受不了过久的手术操作,因此,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5例,其中5例因上述原因而切开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于直视下缝扎溃疡基底部血管,于十二指肠残端内放置F18导尿管,减张引流,然后旷置溃疡,导尿管手术后2周左右拔除。采取上述方法,笔者认为:(1)可缓解一期缝合的困难;(2)有效地将胆汁及肠液引出,减轻局部张力,促进组织愈合;(3)减少和避免了残端瘘的发生;(4)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所以,对局部水肿明显,溃疡瘢痕较大,特别是球部壁切开缝扎血管后,十二指肠造瘘,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迟彦邦,詹新恩.外科诊治中的错误与处理.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63-573.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0-451.

    (编辑晓 华)

    作者单位:463700河南省泌阳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河南省泌阳县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作者: 景恒心蔡玉凤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