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脾包虫病12例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6%~3%[1],且诊断比较困难,笔者就我科近8年间收治的12例脾包虫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年龄本组脾包虫病发病率年龄8~40岁,平均27。2流行病学本组11例有明确的牛、羊、犬密切接触史,占91。当包虫囊肿长大后有压迫症状或合并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包虫病是畜牧业地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地方病,但脾脏包虫病在临床上较上为少见,其发病率占人体全部包虫病的0.6%~3% [1],且诊断比较困难,笔者就我科近8年间收治的12例脾包虫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 本组脾包虫病发病率年龄8~40岁,平均27.2岁。男女比例为1.1∶1。
   
  1.2 流行病学 本组11例有明确的牛、羊、犬密切接触史,占91.67%,9例长期生活在牧区,2例曾有牧区短暂工作史;1例长期生活在城市,否认牛、羊、犬密切接触史。
   
  1.3 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少见。当包虫囊肿长大后有压迫症状或合并感染时才出现症状。本组上腹隐痛不适4例占33.33%,胀痛5例占41.67%,发热3例占25%,恶心、呕吐为3例占25%。
   
  1.4 体征 本组脾大或左上腹包块者8例,占66.67%,包块可随呼吸活动且有囊性感,其中3例患者有明显的包虫震颤。
   
  1.5 病理特点 脾包虫病多合并肝、肺、腹腔多部位包虫病,以肝、肺包虫病为最多。其次合并腹腔包虫。本组9例均合并肝、肺脏器的包虫病,占75%;2例合并脑、腹腔脏器的包虫病,占16.67%;1例为单纯脾包虫病,占8.33%。
   
  1.6 辅助检查 Casoni试验:本组此试验阳性率达100%。B超检查:本组均经行B超检查,确诊10例,确诊率为83.33%。X线检查:本组均行X线检查,无一例出现典型的囊壁钙化影。
   
  1.7 手术方法及预后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内囊摘除术,5例行脾切除术,其中2例行脾组织大网膜移植术,无一例死亡。

  2 讨论
    
  2.1 脾包虫病发生率低 脾包虫病又称脾棘球蚴病。脾脏包虫病的发病率在肝、肺、腹腔、脑、肠系膜、胆总管包虫病之后,排在第7位,大部分与其他脏器包虫病并存 [2] ,脾包虫病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与细粒棘球蚴的感染途径有关,细粒棘球绦虫的卵被人吞食后,经胃、十二指肠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系统,大多数停留在肝脏发育成包虫囊肿,小部分六钩蚴经过肝随血液流经心脏而入肺过滤后停留在肺,而极少部分经体循环随血液抵达腹腔大网膜、肾、脑、骨、胰、脾等处。因此,脾包虫病的发生率很低,包虫囊肿可产生在脾脏的任何部位。
   
  2.2 脾包虫病的诊断 脾包虫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小的包虫囊肿无临床症状,直到包虫囊肿增大压迫和刺激邻近的脏器时,才产生一系列的器官受压症状,其中以上腹或左上腹隐痛最多见,有时亦可累及脐周或放射至右肩及左腰背部。压迫胃肠道可有腹胀、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便秘等,如囊肿膨入网膜腔使左膈肌抬高,引起咳嗽、咳痰、心慌等,合并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病人嗜酸粒细胞增加,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查体时可发现左上腹或左肋缘下无痛性包块,有的呈半球状隆起,可随呼吸活动,包块界限清、光滑、质中等且有囊性感,少数可有包虫震颤。总之,脾包虫病多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诊断比较困难,但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1)在肝、肺等脏器发现包虫囊肿时,应常规密切注意脾包虫病的有无,可行B超甚至CT的常规扫描,以免漏诊;(2)体检时发现左上腹肿块且有囊性感或左侧膈肌抬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3)病人出现消化道受压症状,如上腹或左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时,有流行区生活史或牛、羊、犬密切接触史者不排除本病;(4)Casoni试验在脾包虫病中阳性率高,可达100%,可能与脾脏血液循环丰富,而吸收抗原较多有关 [3] 。在脾包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中应首选Casoni试验,此法是一种简单,而且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最主要的诊断方法;(5)尽管包虫囊肿时,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但嗜酸粒细胞增加对包虫病的诊断,没有直接意义,因为嗜酸粒细胞增多不是本病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在其他许多寄生虫病或过敏疾病时均可增高,所以它仅是一项对本病行辅助诊断的方法;(6)脾包虫病B超确诊率可达83.5% [2,3] ,B超不但确诊率高,而且可确定包虫病是单个或多个,是单囊或多囊,但有时将脾包虫病误诊为肝肿瘤、腹腔包块或左胸腔积液,因此,要多方位、多侧面、多次检查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或漏诊。
   
  2.3 脾包虫病治疗 手术仍是脾包虫病的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其手术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几种。
   
  2.3.1 脾包虫内囊摘除术 适用于包虫囊肿位于腹上、下极或靠脾表面者,因囊肿多为单囊,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内用20%盐水或1%~2%的甲醛冲洗,用负压吸引法间断缝合外囊腔。脾包虫残腔壁薄且周围组织多,残腔多能较快闭合,随着对脾功能的不断认识,此法保留了脾组织的免疫功能,手术简单安全,原则上大部分脾包虫病应尽可能行此术式。
   
  2.3.2 脾切除术 此术式适用于包虫囊肿较大或包虫囊肿位于脾实质内,囊肿表面有较厚脾实质者。若包囊壁薄,张力高,体积大时,切脾前先把囊液吸出一部分后再行脾切除术。脾切除术后可用3%双氧水及甲硝唑溶液反复冲洗脾窝,再放置脾窝引流。
   
  2.3.3 有肝、肺包虫并存 先手术治疗肝或肺包虫,再视脾包虫的大小及侵犯范围而行包虫内囊摘除术或脾切除术,可行一期或分期手术。
   
  2.3.4 青少年脾包虫病 此类患者宜首选内囊摘除术,以保护脾的重要免疫功能,对避免全身性、凶险性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若多发囊肿或囊肿较大,几乎占据脾脏实质者行脾切除术及脾组织大网膜移植术。
    
  参考文献
    
  1 王得东.脾包虫病.新疆医学院报,1986,9(2):122.
   
  2 孙家骏,李金福.实用包虫病外科学.西宁:青海省人民出版社,1995,170.
   
  3 高铁君,王朱来.脾包虫病(附15例报告).宁夏医药杂志,1989,11(2):112.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810007青海省湟中县藏医院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

作者: 姬小艳白延霖安永德郭亚民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