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7期

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椎间隙感染少见且多发生于对椎间盘的穿刺和手术治疗以后[1]。原发性椎间盘炎实属罕见。1病历摘要患者,女,35岁,藏族。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迅速加重,疼痛向双侧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放射,双侧腹股沟区疼痛,咳嗽及轻微用力即可出现腰部肌肉痉挛性疼痛,发病第3天患者出现站、行走困难,到当地医......

点击显示 收起

   椎间隙感染少见且多发生于对椎间盘的穿刺和手术治疗以后[1]。原发性椎间盘炎实属罕见。本科收治1例并经脊柱微创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5岁,藏族。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迅速加重,疼痛向双侧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放射,双侧腹股沟区疼痛,咳嗽及轻微用力即可出现腰部肌肉痉挛性疼痛,发病第3天患者出现站、行走困难,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频繁肌注安痛定等止痛药,严格卧硬板床休息等治疗无好转。且患者腰腿痛逐渐加重。病后11天转本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7℃(腋下),抬入病房,被动体位,痛苦表情。右下肢直腿抬高20°阳性,右踝反射减弱,腰部轻微活动即出现痉挛性疼痛,L5~S1处叩痛、压痛明显。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正常;CT示:L4~5,L5~S1椎间盘向后膨出;MRI示:L5~S1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内结构不清,均有弥漫性膨出,L5下缘S1上缘信号不均匀,以长T1信号为主,边缘有带状长T2信号,L5前下缘前突,边缘明显毛糙,提示L5~S1椎间盘炎。实验室检查:血沉33mm/h,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住院后经严格卧床休息,口服扶他林,肌注度冷丁加非那根每日1~2次。患者腰腿痛仍不能完全缓解。经全科讨论于住院后第4天行后路椎间盘镜下L5~S1椎间盘病灶清除术,术中见硬膜及神经根充血、水肿,L5~S1椎间盘膨出,髓核组织失去正常光泽,呈炎性坏死,用各种角度髓核钳尽可能取尽变性坏死间盘组织,脱落终板骨组织。大量盐水反复冲洗椎间隙,留置引流条。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不需要注射止痛药。所切椎间盘组织送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病理检查报告髓核组织变性、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术后予以卧硬板床休息、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4天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但仍感双侧腹股沟区疼痛。术后第5天、第10天复查血沉分别为20mm/h、10mm/h。继续卧床休息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周时自行反复下床活动腰部,数天后又出现腰部疼痛,血沉升高达 41mm/h。又经严格卧床治疗,疼痛逐渐消失,住院2个月出院。出院时患者腰腿痛以及双侧腹股沟区疼痛均消失,腰部无叩压痛,双下肢运动感觉反射均正常。后经电话随访(因患者住处离本院较远)患者出院1个月以后恢复一般体力活动,没有出现过腰腿痛。

  2  讨论

  椎间盘炎多发生于对椎间盘的穿刺和手术治疗以后。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可伴有腰肌痉挛性疼痛,血沉升高,体温可有中等度升高。关于其发生原因仍不十分清楚,文献报道有3种学说:细菌感染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自身免疫性反应学说。目前多认为与细菌感染有关。本例患者病前无腰部外伤及手术史,实属罕见。诊断时容易忽略椎间盘炎诊断,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无MRI检查设备等条件时容易误诊。本例患者在院外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认为剧烈腰腿痛并腰肌痉挛,腰区叩压痛,血沉明显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等疾病不能够解释时,尽管无腰部手术和穿刺史,仍应考虑有椎间盘炎的可能性。MRI检查是能迅速确定感染间隙的最佳方法,并可以提示感染范围[1]。出现典型椎间盘炎症状,保守治疗疼痛不能缓解,且MRI提示椎骨骨质破坏,排除肿瘤和结核可能时可以采取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后路椎间盘镜主要是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的脊柱微创手术系统。该手术在术中可清楚见到受累神经、变性坏死组织,可以较彻底地清除病变组织,且具有微创对脊柱稳定性干扰小等特点。本例患者前纵韧带与S1椎体前沿受累,该部位坏死炎性组织清除受限,术后较长时间仍感双侧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可能与该部位炎性组织清除不够彻底有关。

  【参考文献】

  1  卢世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大全,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29,3032.

  作者单位: 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省国防医院骨外科

  (编辑:丁剑辉)

作者: 段旭林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