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0期

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技术并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讨论。方法对前交通动脉瘤16例,14例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术12例,动脉瘤切除术2例。其中11例采用翼点入路,3例采用经额纵裂入路,显微镜下手术。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切实可行,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并发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技术并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讨论。方法  对前交通动脉瘤16例,14例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术12例,动脉瘤切除术2例。其中11例采用翼点入路,3例采用经额纵裂入路,显微镜下手术。结果  1例死亡,0~3级病人无死亡,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切实可行,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并发症减少,死亡率下降。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
  
  脑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当今人类致死、致残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之一,手术难度较大。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7月共收治前交通动脉瘤16例,占同期动脉瘤的25%。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8~65岁,平均48岁。1例表现为单目失明,余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同时合并偏瘫者3例,精神症状者2例。入院时Hunt和Hess分级0级者1例,1级者3例,2级者7例,3级者1例,4级者3例,5级者1例。

  1.2  特殊检查  采用血管数字减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进行全脑血管造影13例,其中10例只有一侧颈动脉造影显示出动脉瘤,该侧A1段增粗,而对侧A1段发育不良。3例双侧造影均能显示动脉瘤。另3例仅做单侧颈动脉造影,即清楚显示动脉瘤。血管造影中发现脑血管痉挛者3例,同时临床表现有偏瘫。12例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有纵裂小血肿占位,2例有额叶底面血肿,1例CT增强时发现基底池内高密度影。术中发现颅内血肿4例,其中额叶血肿3例,大脑纵裂血肿1例。

  1.3  处理方法  2例病人未手术,其中1例病情严重死亡,1例自动出院。余14 例开颅手术,动脉瘤颈夹闭12例,动脉瘤切除2例。11例手术采用翼点入路,3例采用额下入路。

  1.4  治疗结果  颅内直接手术14例中,出院时良好者10例,中残者2例,重残者1例,死亡1例。预后不良的2例均为4、5级患者。

  2  讨论

  动脉瘤治疗方法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动脉瘤颈夹闭术仍为首选。经典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难度较大,致死率高[1]。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致残的主要原因。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致死率、致残率[2]。

  正常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两侧前交通动脉粗细基本相等,一侧发育不良,由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者占7%[3]。前交通动脉瘤病人常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由于血管发育的异常,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主侧大脑前与前交通动脉交界处的动脉瘤发生率显著升高。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临床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本组发生率1.67∶1。(2)破裂后易形成脑内血肿[4],本组发生率为25%。血肿多位于额叶底面和大脑纵裂,且易破入侧脑室前角。少数可形成透明隔血肿,进而破入侧脑室。(3)发生精神症状者较多[5],本组发生率为12.5%,原因可能与额叶内血肿或大脑前动脉痉挛有关。手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额叶脑组织和穿动脉,减少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加重。(4)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终板池、大脑纵裂、鞍上池或合并额叶底面内侧血肿,间接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可能。对可疑病例应做双侧脑血管造影,当一侧颈动脉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应考虑动脉瘤可能由对侧颈内动脉供血[6]。

  目前,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有多种看法,多数主张翼点入路[7],其主要优点有:(1)在脑池内手术,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2)术中到达前交通动脉的距离最短,便于操作。(3)可以显露双侧A1段,便于术中临时阻断动脉瘤供血动脉,控制术中出血。(4)从侧面放置动脉瘤夹比较方便。(5)可以保留双侧嗅神经。本组病例11例翼点入路,术中均保留了双侧嗅神经。3例患者前交通动脉位置较高,动脉瘤指向后上,考虑翼点入路显露比较困难,采用双额开颅切断矢状窦,经纵裂显露,1例双侧嗅觉丧失。

  翼点入路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开颅时切口足够低,必要时磨除蝶骨嵴,骨窗达颅底水平,开放相关脑池,充分释放脑脊液使脑组织回缩良好,充分显露术野,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2)通过侧裂入路,先找到载瘤动脉大脑前A1段,沿A1段顺行即可发现动脉瘤。(3)镜下操作要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以免扯破动脉瘤。(4)镜下辨清瘤颈与穿支动脉、载瘤动脉的关系,避免损伤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常伴有迷行动脉,约有43%的病人有1~4条迷行动脉通入瘤囊内,血管造影一般不能显现。瘤体指向不同,与不同的动脉粘连。瘤体指向前下或后下方,与下丘脑动脉粘连;指向后方则与A2段粘连,应将粘连分离后上瘤夹,以免夹闭大脑前动脉主干或穿动脉,术后发生脑梗死,造成预后不良。(5)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可有效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预防术中降压引起的术后广泛脑血管痉挛,减少致死、致残。(6)术中安置双吸引器,一旦动脉瘤破裂,有助于帮助术者充分清除积血,显露术野。(7)夹闭后瘤颈破裂出血,不要试图去掉瘤夹重新夹闭,应于近侧补夹动脉瘤夹。(8)夹闭成功后,动脉瘤夹周围填塞明胶海绵,固定和支持瘤夹,以减少动脉瘤夹的松动与脱落。(9)动脉瘤夹闭后,罂粟碱棉片局部浸润载瘤动脉,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中的推广运用,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死亡率已显著下降[8]。本组手术死亡率7%,但死亡者系病危病人,0~3级者无死亡,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  Suyama K,Kaminogo M,Yonekura M,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the elderly. Acta Neurochir Suppl,2005,94:97-101.

  2  姚长义,梁传声,王运杰,等.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8(2):30-33.

  3  Mounayer C,Undren P,Piotin M,et al. Neck-bridge device for combined endovascular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 giant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Neuroradiology,2005,47(4):295-299.

  4  Czepko R,Rybak M,Potoczny P Surgical strategy and outcome in multiple cerebral aneurysms.Przegl Lek,2004,61(5):477-481.

  5  Profeta G,De Falco R,Ambrosio G,et al. Endoscope-assisted microneurosurgery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using the angle-type rigid endoscope over a 3-year period.Childs Nerv Syst,2004,20(11-12):811-815.

  6  杨华,凌锋,王大明,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39-41.

  7  赵继宗,袁葛,孟国路.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19(2):23-27.

  8  丁育基,李慎茂,段安安,等.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32-36.

  (编辑:朱兆耘)

  作者单位: 453100 河南新乡,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赵新利,周国胜,周文科,史耀亭,张新中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