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4期

2005年胃肠外科发展回顾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临床医生在胃肠外科领域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不断完善。不仅表现在对病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上,更表现在使研究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上,诊断上要求早期、定位、定性准确,治疗上要求更趋合理,并向内科、非手术治疗、微创治疗转化。胃肠外科的这种发展趋势在过去的1年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临床医生在胃肠外科领域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不断完善。不仅表现在对病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上,更表现在使研究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上,诊断上要求早期、定位、定性准确,治疗上要求更趋合理,并向内科、非手术治疗、微创治疗转化。胃肠外科的这种发展趋势在过去的1年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更趋密切。外科分子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使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生,通过对癌/抑癌基因、端粒酶的检测以及有价值肿瘤标志物的筛选等手段,弥补当前检查手段之不足,从而达到对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子生物学在胃肠外科的应用同时使胃肠道肿瘤治疗方案更趋合理,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开拓广泛的发展前景,诸如P53免疫治疗、微注射基因治疗等。

  (2)胃癌的外科治疗。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什么是合理的手术范围一直是外科学界研究讨论的问题。所谓根治或非根治的概念,当前的共识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属非根治性,其中包括:腹膜播散、肝脏转移、邻近器官受侵、12~16组淋巴结转移。另有分析指出,接受根治术后的死因中腹膜转移致死者近半数。为此,目前胃癌根治性手术对完全消灭腹腔游离癌细胞(FCC)更加重视,基本原则是采用大量、温热、生理盐水加CDDP+MMC或加入CDDP+Vp16进行腹腔灌洗。在争取治愈的前提下,目前更多讨论了有关提高生活质量问题,研究缩小手术范围的合理性以及探索对早期胃癌进行微创外科治疗方向,并重视对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

  (3)胃肠道出血。临床上对胃肠道出血的定位和病因诊断已取得很大进展,多归因于内镜、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的应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的紧急内镜检查改变了原有的出血病因排序,急性胃黏膜病变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居第二位。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胃黏膜下血管异常如Dieulafoy病变、胃动脉硬化血管破裂、血管瘤、出血性十二指肠炎等更加受到外科医师的重视。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诊断肠道血管异常、憩室出血等有较大价值。以99mTc-RBC为代表的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则应用于一些少量或间歇性消化道出血病例。无疑,这些检查技术的应用扩充了外科医师对胃肠道出血原因的认识,并能发现胃肠道以外病因所致的出血,从中总结了处理经验,有目的地止血治疗,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开腹探查、盲目进行脏器切除的不合理处置。

  (4)小肠外科。胃肠道被称为创伤、感染及MODS发生的始动器、应激中心。小肠在行使免疫功能、发挥黏膜屏障功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阻断由于应激失调造成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其发展方面均起重要作用,而且小肠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库、细菌库,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参与消化系统功能调节。最近这一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颇为活跃。在对危重病人处理中,重视肠道影响,保持消化道通畅,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重视黏膜屏障作用,一改过去对小肠这一区域的沉默状态。

  加强多学科合作,更进一步缩小内外科界限,发展微创、内镜、介入外科,促进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将是近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重视胃肠病各有关项目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同时,移植外科在我国也会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