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多发性肠病变误诊为阑尾炎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单一的肠道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而回、结肠同时发现多处病变罕见,现将笔者收治1例多发性肠病变误诊为阑尾炎患者资料分析如下。患者自1年前开始出现右下腹部疼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每次出现腹痛都按阑尾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可消失或缓解,3天前再次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并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未得到缓解,出现腹痛......

点击显示 收起

  单一的肠道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而回、结肠同时发现多处病变罕见,现将笔者收治1例多发性肠病变误诊为阑尾炎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下腹部疼痛1年,加重3天入院。患者自1年前开始出现右下腹部疼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每次出现腹痛都按阑尾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可消失或缓解,3天前再次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并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未得到缓解,出现腹痛加剧。既往40余年前有不规则性腹痛近10年,当时发育差,生长迟缓,现已绝经4年。查体:中年女性,贫血貌,腹部平,右下腹部肌紧,压痛、反跳痛明显,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8×109/L,HB 68g/L,大便隐血(-)。初步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贫血原因待查。入院后经术前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回盲部粘连严重,在小肠距回盲部分别60cm、110cm处有长约1cm,直径约0.6cm两个狭窄环,两个相邻狭窄环之间的肠管及近端肠管扩张,直径约5cm,狭窄段肠管对应的肠系膜根部有数个圆形结节,最大直径约1.5cm,质地硬,相应肠壁有数个白色斑点,游离回盲部,见在回盲部外侧有长约4cm憩室样结构,未发现阑尾,决定行受累回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手术顺利,术后剖开标本,见回肠狭窄处小指不能通过,系膜根部结节呈骨样改变,回盲部及升结肠有多发性息肉,呈长条状,最长约1cm,未发现阑尾,外侧憩室样结构,肠壁薄。术后3天肠蠕动恢复,7天拆线出院,随访2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贫血得到改善,病理报告:回肠狭窄环周围黏膜皱襞消失,表面覆以大量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其下肠壁各层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憩室壁较薄,肠黏膜结构正常,固有层内未见明显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与阑尾正常组织结构不同,肠系膜骨样结节经脱钙处理后,镜下显示为淋巴结钙化,肠壁粟粒样结节处为淋巴组织增生,未见其他特异性炎的改变。病理诊断:回肠慢性溃疡并狭窄,回盲部憩室,结肠息肉病,回肠肠系膜淋巴结钙化,回盲部未查见阑尾,回肠淋巴组织结节样增生。

  2  讨论

  单一的肠道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多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等原因引起,本例患者在回、结肠同时发现存在6处病变较为罕见,同时,在肠管狭窄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能够正常生存,并生产分娩,说明人体肠功能的代偿能力十分强大。一般回肠慢性溃疡并狭窄估计与炎性肠病或结核等有关,回盲部憩室及无阑尾与先天性畸形有关,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钙化回肠淋巴组织结节样增生可能与结核或长期慢性炎症有关,结肠息肉病与炎症遗传有关。因此该患者的患病原因是多源性,可能与遗传、长期慢性炎症、先天性畸形等有关。

  (致谢:本文病理结果承蒙山东省省立医院病理科王强修教授会诊指导,特致谢!)

  作者单位: 1 271200 山东新泰,新泰市石莱医院

        2 山东新泰,新泰市中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张峰张成峰曲峰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