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2期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误诊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笔者临床上曾遇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误诊为阑尾炎。次日行X线检查示右上腹膜后区域不规则透亮区气体密度影,结构紊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CT示右肾腹膜后气体。内科以“胃肠穿孔”而转入外科。...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临床上曾遇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误诊为阑尾炎。经及时治疗,患者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1岁。因“右上腹痛1周”入院。入院前1周进食油煎鸡蛋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疼痛未向他处放射,无恶心呕吐、腹泻、血便、腰痛、膀胱刺激症状、寒颤发热等。在院外自用哌替啶止痛后,剧烈疼痛缓解,腹痛持续存在,右上下腹呈隐痛。既往无“胃病”史。收住内科。查体:T 36.5℃,P 84次/min,R 20次/min,BP 95/60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全腹软,肝、胆、脾未触及,剑下及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异常肿块;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正常,肠鸣音稍弱。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0.9×109/L,N 0.92,HB 122 g/L。大便常规:无RBC及WBC,隐血试验阴性。血生化检查:K+3.7 mmol/L、Na+138.2 mmol/L、Cl-100.0 mmol/L、GLU 5.2 mmol/L、GPT 12 u/L、V-GT 9 u/L、BIT 9.5 u/L、HBsAg(-)、BUN 9.6 mmol/L、TP 70.2 g/L、ALB 41.3 g/L、G 28.9 g/L。腹部B超未见异常。次日行X线检查示右上腹膜后区域不规则透亮区气体密度影,结构紊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CT示右肾腹膜后气体。内科以“胃肠穿孔”而转入外科。转入外科后查体:右下腹阑尾区有固定性压痛、反跳痛、肌卫,腰大肌征(+)。诊断为“阑尾炎”。术前准备完毕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髂窝有中等量的炎性渗液,大网膜未下移,吸尽渗液暴露回盲部,可见有大量脓性液体由腹膜后渗出。阑尾位于腹膜后,根部坏疽,在腹膜后形成一脓肿,大小约6 cm×5 cm×4 cm,共清除恶臭黄白色脓液约150 ml。常规切除阑尾荷包缝合埋入残端,用甲硝唑冲洗后,在脓腔底部及膀胱直肠陷凹分别放置橡皮管由原切口引出,关腹。给予抗炎、支持治疗。术后第1天引出淡黄色液体约200 ml,术后第2天引出淡黄色液

    体约400 ml,术后第3天引出带胆汁液体约800 ml,并且进食后引流量明显增多。术后第10天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胃无异常,十二指肠球部形态正常,二、三段交界处见钡剂溢出肠腔进入腹腔引流管。引流管引流充分。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思他宁24 h持续泵入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逐日减少。术后第17天引流液少于10 ml,术后第25天未引出液体,术后第28天停用胃肠减压及思他宁,术后第30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第35天治愈出院。6个月后复查十二指肠镜见穿孔处愈合良好。

    2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球部,约5%见于球部以下部位,称球后溃疡。临床上主要表现在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并发大量出血者多见,内科治疗效果较差。此例误诊的原因,我们认为有3点:(1)患者阑尾位于腹膜外位十分少见,而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相交处位于腹膜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后肠腔内的空气、胃液、胆液、胰液等进入腹膜后的疏松组织内,并向肾周围以及沿升结肠向右胁腹及右下腹甚至盆腔扩散,引起严重腹膜后感染。腹膜后的感染未波及腹膜腔,故触诊时全腹软,只有剑下及右下腹阑尾区固定性压痛,均无反跳痛,诊断上片面地强调右下腹阑尾区固定性压痛这一指征,忽视患者CT提示右肾腹膜后气体这一指征,腹膜外位阑尾穿孔很少有气体征。(2)腹膜外位阑尾可无明显的转移痛,待渗出、感染较重时,疼痛多位于腰部。而忽视了十二指肠溃疡小穿孔后疼痛可主要在右下腹(形成脓肿更明显),但上腹仍有疼痛。(3)凡有缓慢出现右上下腹疼痛,尤其是背部的疼痛,而检查时并未发现有明显腹膜刺激现象时,应考虑腹膜后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选择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一般不采用钡餐检查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该患者因手术后放置引流管,并且引流充分而选择后者,术前未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是误诊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679300 云南盈江,盈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编辑:商  洁)

作者: 王根瑭,李丽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