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2期

股疝误诊10例原因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自1991~2006年,我院收治了10例误诊的股疝患者。其中误诊腹股沟疝6例、脂肪瘤3例,误诊为股淋巴结肿大1例,误诊时间1天~3个月。笔者通过分析股疝的解剖特点及病理变化过程,总结了股疝的误诊原因,现报告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全组10例,全为女性,年龄41~71岁,平均55岁,误诊为腹股沟疝6例、脂肪瘤3例、股淋巴结肿大......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1~2006年,我院收治了10例误诊的股疝患者。入院后行手术治疗确诊。其中误诊腹股沟疝6例、脂肪瘤3例,误诊为股淋巴结肿大1例,误诊时间1天~3个月。笔者通过分析股疝的解剖特点及病理变化过程,总结了股疝的误诊原因,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例,全为女性,年龄41~71岁,平均55岁,误诊为腹股沟疝6例、脂肪瘤3例、股淋巴结肿大1例,误诊时间1天~3个月不等,其中确诊为左侧股疝2例,右侧股疝8例。

    1.2  误诊治疗情况  (1)误诊为腹股沟疝的6例股疝患者均为术前误诊。误诊时间1~3天,平均2.5天,本组患者均因腹股沟部包块入院行择期手术,在手术治疗时,排除腹股沟疝,探查发现包块均在腹股沟韧带下卵圆窝处,呈半球形,确诊为股疝,行疝高位结扎术,于盆腔内行股环修补术,术后痊愈出院。(2)误诊为脂肪瘤的3例股疝患者,误诊时间1~3个月,平均2个月,以一侧腹股沟部包块就诊,无任何不适,外院诊断为脂肪瘤,未作处理。入院检查发现腹股沟韧带下方鸽蛋大包块,无压痛,不能还纳,基底部不能移动,考虑为股疝嵌顿,行包块手术探查确诊为股疝。其内容物2例为腹膜外脂肪,1例为大网膜,未见坏死,还纳内容物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修补股环,术后痊愈出院。(3)误诊为股淋巴结肿大的1例股疝患者,误诊时间为3天,以右侧卵圆窝处包块就诊,外院诊断为股淋巴结肿大,行抗炎治疗无效。检查发现,卵圆窝处半球形肿大,鸽蛋大,无压痛,不能还纳,其底部固定,考虑为股疝。行腹股沟上疝修补术,证实为股疝,术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股疝远较其他两种腹股沟疝少见,仅占腹外疝总数的6%~7%,女性较男性多4~6倍,右侧较左侧多2倍,多发于中年女性,特别是曾经怀孕生育者[1]。由于卵圆窝的解剖特点易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大网膜、腹膜外脂肪,易造成误诊。现总结10例股疝患者误诊的教训和体会,概括如下。

    2.1  对股疝认识不足  对股管的解剖结构、股疝的发生、病理机制不熟悉。有学者认为股疝是因腹内压增高及股环的松弛引起。由于女性骨盆解剖上的特殊性,一旦因妊娠、分娩或其他诱因(年老体弱、长久站立)而致腹内压增高,局部抵抗力减弱,股疝就可发生。股疝形成后,腹内脏器壁层腹膜、腹膜前脂肪和股中膈经松弛的股环进入股管,到达卵圆窝后疝囊即向前顶起筛筋膜,向上伸到腹股沟韧带处。(因为疝囊出卵圆窝后受附着于其下面的阔韧带限制,只能向上方抗力较小的方向发展)本组6例股疝均因包块位于腹股韧带附近,故被误诊为腹股沟疝。

    2.2  体格检查不仔细  本组3例误诊为脂肪瘤的股疝患者,其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肪和大网膜。虽然局部有包块,但无肠管嵌顿,未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故无任何不适,致临床误诊,且时间较长。笔者认为股疝包块多呈半球形,出现于腹股沟韧带下方,鸽蛋大小,很少超过鸭蛋大,少有移动性。不易还纳,而脂肪瘤多呈椭圆形,较大,基底部活动度大。若检查包块时仔细,应该可以加以鉴别,避免误诊。

    2.3  询问病史不全面  本组1例股疝患者,由于包块位置、形状、大小、移动度均类似于股淋巴结肿大,故被误诊,一般而言,股淋巴结肿大不止一个,呈椭圆形。肿大的淋巴结多有一个急性炎症阶段,有发热和疼痛,在下肢、会阴或臀部等处常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若仔细全面地询问病史,当可避免误诊。

    综上所述,临床相对少见的股疝,只要医师对其解剖结构、病理过程熟悉,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仔细,股疝误诊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钱礼.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0-92.

    作者单位: 438800 湖北黄冈,黄冈市团风县血防医院

   (编辑:江  枫)

作者: 陈高松,孙俊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