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8期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pdf)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1]。我院2003~2006年诊治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现就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如......

点击显示 收起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 (pdf)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1]。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加。我院2003~2006年诊治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现就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PLG 6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有症状者43例,伴胆囊结石者22例。

    1.2  诊断方法  术前均行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检出率为92%、38%、30%,因其缺乏特异性,所以均行术后病理,得到术后病理确诊。

    1.3  临床表现  有胆囊结石者22例,均有胆囊结石发作症状;但临床表现疼痛程度不一,右上腹剧痛15例,隐痛7例,均有压痛及放射痛。有症状者43例,表现有上腹痛、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无症状者,在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10例,均未表现出有临床症状,这也是其不具有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

    2  结果

    2.1  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结果

    2.1.1  彩超表现  60例PLG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其中20例诊断为胆固醇息肉,5例炎性息肉,表现为胆囊的大小形态多正常,壁无明显增厚,显示为自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桑椹状,多发,强回声结节,小的仅为强回声点,一般不超过1.0 cm,最大特点有蒂,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合并胆囊结石者15例;与胆囊腺肌瘤不易区别,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5例为腺瘤。发现腺瘤10例,彩超表现与息肉相似。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2例为息肉。发现胆囊腺肌增生12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于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的圆形液性囊腔,此为其特征性改变,术后病理证实有3例腺瘤误诊为局限性增生。检出8例早期胆囊癌,表现为乳头状、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结节,基底较宽,发生与胆囊颈部5例,为单发,3例发生于胆囊底,体积较大,大多超过15 mm,为强回声或等回声表现。其余均诊断为胆囊炎。

    2.1.2  CT表现  60例PLG患者均行CT扫描,层厚7 mm,层距10 mm,36例诊断为胆囊炎,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18例,余下24例均诊断为腺瘤、息肉及早期胆囊癌,其中息肉10例,腺瘤8例,6例早期胆囊癌,与术后病理对比符合率38%。具体表现为胆囊壁内的局限性小结节状影,边缘光滑,可有强化,不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没有特异性,多小于1.0 cm,息肉与腺瘤很难区别。有报道,小于1.0 cm者,CT检出率仅为25%左右。其中有4例合并胆囊结石症。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样病变直径大于1.0 cm,年龄大于60岁,应怀疑恶变;位于胆囊颈部直径小于1.0 cm的单发病变应高度怀疑恶变。而6例胆囊癌病人中,有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且不规则。颈部3例,多大于15 mm,强化扫描见胆囊壁增强明显。2例胆囊腺肌增生表现为胆囊窝区见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中心为水样低密度区。后采用服脂肪餐30 min后CT复查示胆囊缩小,口服胆囊造影剂后16 h检查,肿块内充盈造影剂,胆囊壁明显增厚,但不均匀,壁内散在小点状高密度影,壁内造影剂充盈更明显,出现“花环征”是本病的特征。从以上表现可见,CT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2.1.3  口服胆囊造影术(OTC)的表现  20例诊断为腺瘤和息肉,表现为胆囊内充盈缺损,且附壁,位置固定;其中2例合并结石,而难于鉴别,余下病例均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其中有显影25例,不显影15例,胆囊增大20例,20例缩小,胆囊变形,轮廓比整。概括地说,口服胆囊造影术的诊断率约为30%。

    2.2  病理学检查  肿瘤性PLG 20例,占33%,其中单纯性腺瘤12例,乳头状腺瘤2例,腺癌4例,非腺癌2例,肿瘤直径约为0.5~1.0 cm,位于黏膜层,未侵入深层,属早期胆囊癌;非肿瘤性PLG 40例,占66.7%,其中胆固醇息肉28例,炎性息肉7例,胆囊腺肌增生5例。

    3  讨论

    3.1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PLG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右上腹隐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腹胀等。一般认为PLG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胆囊有无梗阻情况及是否合并结石。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PLG的诊断主要依靠彩超,其次可辅助以CT及胆囊造影术等。B超的优点在于其检查检出率较高,且能动态观察病变的大小、数量、是否合并结石等,特别对于CT无法检出的直径小于10 mm的病变检出率为其他方法所不能及[2]。本组彩超检出率为92%;OTC对一些PLG有特殊的X线表现,本组检出率为30%,但检查方法较为繁琐,临床现在已很少使用。CT检出率虽然高于OTC,但远远低于彩超且价格较高,患者接受X线照射,故建议少用或不用为好。

    3.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  依据此病的分类,可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胆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前两者为胆囊壁的一种组织成分过度增生,后者为炎性的纤维组织增生。故通常认为是非癌前期病变,无需手术,可保守治疗。一般认为在PLG中识别肿瘤危险性因素的4项指征:(1)单发病变;(2)病变直径超过10 mm;(3)广基底;(4)有增大趋势的病变,4项指证应综合考虑。对于癌前期病变及早期胆囊癌,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而彩超也难于为之定性。在PLG中只有少数为癌前期病变及早期胆囊癌。一般认为腺瘤为癌前期病变。本组资料中有6例胆囊癌。另外,合并胆囊结石是一个重要的致癌因素;以上应作为PLG手术指证。胆囊癌预后极差,故临床应积极主张早期手术。

    3.3  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亦有两种方法。对于非癌前期病变,如胆囊胆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在很难定性的情况下,可采用腹腔胆囊镜切除术(LC),此种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具有诊断及治疗的双重功能,是目前较为良好的治疗手段。但是LC未能解决无瘤技术问题。因此对于癌前期病变及早期胆囊癌不适用,特别对于后者,不能进行癌肿的根治。仅用于癌肿的诊断,若LC后切片证实为肿瘤,需要进行开腹切除病灶,并清扫淋巴结。从本组资料中总结出,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者,术前明确诊断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组非肿瘤性病变为66.7%,这一比例的患者绝大多数不需要开腹手术。另外,即使行LC手术,术中也应该对切除的胆囊行常规剖开检查,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免漏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开腹常规手术。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73.

    2  王秋生.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华外科杂志,1991,29:345.

   作者单位: 153100 黑龙江伊春,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

  (编辑:江  宇)

作者: 孙浩成,郝旭升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