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9期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诊治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诊治、分析。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需及时CT复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关键词】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诊治、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需及时CT复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颅脑损伤;脑梗死;诊断

    颅脑损伤现已成为当今最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之一,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高,是神经外科疾病救治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病人临床少见的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一旦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则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我院2002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9~78岁,平均42.7岁;车祸伤12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1例;其中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2例。15例患者CT扫描中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首次CT扫描均未发现脑梗死病灶。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6~8分11例,3~5分7例;单侧瞳孔散大8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其中13例系开颅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病灶,5例保守治疗中CT复查发现脑梗死病灶。

    1.3  梗死部位  额叶4例,颞叶6例,枕叶3例,额顶叶1例,颞枕叶4例。

    1.4  治疗及结果  手术组1例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保守组2例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其他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按GCS恢复标准评定治疗结果: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其一旦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将进一步加重脑损害,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关于大面积脑梗死,目前尚无明确定义,有学者认为梗死面积直径大于4.0 cm或梗死面积波及2个或2个以上脑叶者,以及梗死范围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2/3面积。关于发病机制,笔者认为:(1)脑血管本身的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内膜剥离、皱缩、夹层出血,形成壁内血肿,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因而导致血栓形成[1]。(2)颅内压升高: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脑水肿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血管受压、扭曲、痉挛,导致供血区缺血,引起脑梗死。(3)脑血管痉挛:有学者经脑血管造影证实5%~57%脑外伤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1]。脑外伤后,由于各种机械性刺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使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收缩性前列腺素等释放增多,通过受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直接作用在血管平滑肌上而引起血管痉挛[2]。(4)血液流变学改变:颅脑损伤后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诸如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高,血小板被激活,以及局部脑血管受损等条件的存在,均将导致脑血管闭塞及所属区域的梗死。(5)脑血管直接受压:常见于脑疝患者,长时间的脑疝使血管受压于大脑镰、小脑幕切迹缘,导致血管闭塞,因而致使相应区域脑梗死[3]。(6)手术因素:开颅术中不注意保护损伤区域的血管,致使重要供血血管损伤,或术中过度牵拉脑组织,刺激脑血管,致使脑血管痉挛;以及去骨瓣减压术中减压不彻底,疝出的脑组织未能及早获得还纳,长时间压迫脑血管;还有去骨瓣减压时敞开硬膜腔,使皮下渗血进入颅内蛛网膜下腔,或术中未反复冲洗硬膜下腔积血,均可导致血液及其降解产物刺激脑血管,因而导致脑梗死。(7)其他医源性因素:过多的使用脱水剂而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因而导致血液浓缩,以及手术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术中大出血,均可导致脑灌注压下降,导致脑梗死的产生。(8)自身因素:老年人、长期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及长期嗜酒者,脑血管壁弹性差,严重损伤时易产生大面积脑梗死。

    本病一般多在伤后10~24 h起病,但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或MRI检查,诊断不是很难,但治疗较棘手,预后较差,须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脑保护治疗,方能提高疗效。根据本组治疗经验,笔者总结如下:(1)积极治疗原发伤,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并发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明显者,须考虑行去骨瓣减压术。(2)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隔日行腰穿放出适量的血性脑脊液,缓解脑血管痉挛。(3)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并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4]。(4)早期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丹参等,对改善微循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有积极作用。(5)尽量慎用止血药物,补充血容量,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导致脑梗死,也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6)手术操作要轻巧,术中注意保护重要血管,避免过久牵拉脑组织,应充分冲洗硬膜下积血,力求严密缝合硬脑膜。(7)有条件的可予以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

    尽管通过上述各种方案综合治疗,但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只有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在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用原有病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须及时CT复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Pasqualin A,Licata C.Cerebral vaso-pasm after head injury.Neurosurg,1994,15:855.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3-375.

3 田宇,陈宝琴,周建.外伤性脑梗塞.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5):302.

4 朱诚,江基尧,于明琨.我国颅脑损伤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1.


作者单位:325400 浙江平阳,平阳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作者: 杨为建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