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3期

自制二用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简称“二用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方法总结2006年7月~2009年2月实施的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自制“二用管”行胃造瘘、空肠内置营养管,术后24h开始由导管输注回收胆汁及营养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简称“二用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总结2006年7月~2009年2月实施的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自制“二用管” 行胃造瘘、空肠内置营养管,术后24 h开始由导管输注回收胆汁及营养液,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例术后吻合口愈合良好,未出现胰瘘、胆瘘、肠瘘等并发症,肠道功能均在3~5天内恢复。1例出现胰瘘,考虑胰腺钩突残余胰腺断面胰瘘所致,术后20余天胰瘘愈合;1例拔除“二用管”后该处瘘管6个月后愈合。所有患者术后精神营养均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简称“二用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营养、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二用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早期肠内营养

 2006年7月~2009年2月我科在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治疗中,应用了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简称“二用管”)行早期肠内营养,该法在改善患者体质、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09年2月共收治结肠癌十二指肠转移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8岁和75岁,行右半结肠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癌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0~56岁,平均(45±9.8)岁,均行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重建,采用Child式的结肠后胰肠套入捆绑式吻合,胆肠吻合与结肠前的胃肠吻合。

    1.2  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制作方法  24Fr蕈形管(长约30 cm)和直径2 mm乳胶管(长约50 cm)各一根,将乳胶管置于蕈形管腔内,蕈形端长约20 cm(置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端空肠),乳胶管另一端自蕈形管另一端约4~5 cm处侧壁戳孔穿出(图1)。

    1.3  置管方法及营养液的应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胃空肠吻合时,经胃前壁穿刺将蕈形管蕈型端置于吻合口附近胃腔内,乳胶管置于胃空肠吻合输出口约15~20 cm远空肠腔内,关闭器缝合关闭胃断端。4号线绕蕈形管穿出胃前壁处做荷包缝合、结扎固定,蕈形管及乳胶管另一端经皮肤另做切口引至体外、固定。术后拔除术前所插胃管,蕈形管接胃肠减压器,术后24 h开始由导管输注回收胆汁及营养液,首日300~500 ml,次日起逐步递增至1 000~1 500 ml。采用间歇滴注方式分次注入,滴速由首日60 ml/h渐增至80~100 ml/h,回收胆汁及营养液均保持微温状态下输入,滴注时患者取半卧位。术后予醋酸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q 12 h,7~10天及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以适量静脉营养补充能量。

    2  结果

  9例术后吻合口愈合良好,未出现胰瘘、胆瘘、肠瘘等并发症,肠道功能均在3~5天内恢复,空肠营养在7~10天内停用,恢复进食。1例出现胰瘘,考虑胰腺钩突残余胰腺断面胰瘘所致,经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吻合口瘘处充分引流,术后20余天胰瘘愈合;1例拔除“二用管”后该处瘘管6个月后愈合。所有患者术后精神营养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且术前多数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黄疸,手术后容易发生胰瘘、胆瘘、出血、感染、胃潴留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以及治疗费用增加,而且仍有10%的术后并发症率和5%的死亡率[1],所以术后有一个良好的营养支持方法很有必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与全胃肠外营养一样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能够尽早纠正负氮平衡。在恢复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全胃肠外营养,能够改善术后的免疫抑制状态,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遵循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原则的基础上,患者可以耐受术后早期(术后24 h)的肠内营养,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是临床优先选择的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支持不仅保持了肠道在代谢调节和肠肝循环中促进内脏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等对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善机体的应激反应强度,减轻创伤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的渗透性,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了肠道的完整性,符合代谢生理,促进胃肠道功能和形态恢复。有效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2]。胃造瘘、空肠营养管制作简单,经胃造口、空肠置管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胃造口管可行胃减压引流,术后即可拔除胃管,减少保留胃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及肺部并发症;置入空肠的乳胶管可行肠内营养,由于乳胶管放置于距吻合口输出端15~20 cm处,不易发生液体食物反流,比传统的空肠造瘘有较大的优越性,恢复后期夹闭蕈形管,不影响经口摄食。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应用自制胃造瘘、空肠营养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世珍.胰腺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3-324.

2 江志伟.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0(12):763.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421001 湖南,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