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7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82例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15例,占18。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救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15例,占18.2%;骨折和脱位3例,占3.66%;急性化脓性感染1例,占1.22%;慢性感染1例,占1.22%;继发静脉炎1例,占1.22%;皮缘坏死和脂肪液化2例,占2.44%;皮下积液1例,占1.22%;异位骨化1例,占1.22%;股骨头穿破髋臼1例,占1.22%;假体松动4例,占4.88%。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关节置换 髋 术后并发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并发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地增加,同时也与手术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假体的材料、质量等有关。怎样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并使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关键在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完整而全面的检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认真地讨论,采用最佳的手术方案,如手术入路、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等诸方面都要万无一失,使术后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取得最佳临床效果。本文对2000年至2008年淄博广电医院所施行的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进行讨论,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70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男48例,女34例;年龄20~39岁21例,40~59岁32例,60岁以上的29例。住院时间21~93天,术后次日体温37.2 ℃~40.1 ℃。术后血沉、CRP升高。新鲜与陈旧的股骨颈骨折6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创伤性化脓性髋关节炎3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骨良性肿瘤2例(其中1例行全股骨头置换),扁平髋和髋臼发育不良各1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骨折 2例,这是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骨折绝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年之内[1]。其中1例为股骨颈骨折三翼钉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因髓腔较细,髓腔扩大不够充分,置入时锤击力较大而导致骨折;另1例为患者骨质疏松,在置入假体的牵拉复位时发生骨折。此2例均采用钢丝捆绑,6个月后复查,骨折愈合。

  2.2 脱位 1例,在术后搬运过程中发生,拍片后确诊。在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电视下手法复位获得成功。再无脱位发生。

  2.3 急性化脓性感染 1例,患者术后次日体温40 ℃,术后三日伤口化脓,ESR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至第90天时接近术前水平;CRP术后迅速上升,第二天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至第40天时CRP水平低于正常值,第90天时回到术前水平。穿刺液为黄色脓液,拆去锋线有大量脓液溢出,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假体外露,经抗炎及换药60天伤口愈合,住院93天,髋关节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2.4 皮缘坏死及脂肪液化 2例,患者多为肥胖体型,术后刀口部分皮缘坏死,伤口内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拆线后见有脂肪油滴溢出,但仅局限在皮下,细菌培养阴性。

  2.5 皮下积液 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72 h拔出负压吸引,引流液600 ml,为淡红色,5日伤口无炎性反应,体温正常,血沉76 mm/1 h,局部伤口出现波动,穿刺液红细胞,白细胞各少许,可见嗜酸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再次置入引流管,负压吸引一周,总量2 050 ml,加压包扎后伤口愈合。

  2.6 深静脉炎 1例,术后10日开始患肢肿胀,表现为深静脉回流受阻,经抗炎、激素、中药等综合治疗,8周后下床活动。术后2年复查,患肢仍有轻度肿胀,但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2.7 慢性感染 1例,患者术后次日体温37.5 ℃,3日血沉80 mm/1 h,局部伤口红肿,穿刺无脓液,抗炎治疗2周,炎症消退,术后8个月伤口处下方破溃,形成慢性窦道,再次清创,伤口愈合。

  2.8 髋关节异位骨化 1例,目前,文献报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男性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双侧同时置换较单侧置换发生率高[2]。本例置换患者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行双侧全髋置换。术后6个月出现右髋关节功能受限,以外展为著,跛行,疼痛,X线片示有骨化阴影,骨化条索与臀中肌纤维方向一致,骨化区以肌纤维中下份为重,髋臼周围亦有同样改变。平时须扶拐杖行走,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2.9 股骨头穿破髋臼 1例,患者系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后8周,下床活动即感患肢不适,须扶手杖行走后感术侧疼痛和异常摩擦音,X线片示假体柄周围出现硬化并与假体之间有2 mm的间隙,头与髋臼紧密相容,其髋臼顶部近1 mm骨密度增高,但人工头尚未完全进入盆腔。患者不接受再次全髋置换术,现仍在观察中。

  2.10 假体松动 4例,主要发生在股骨侧,松动的主要原因为医源性及病原性两种因素。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假体是混合型固定的假体,即股骨侧使用骨水泥固定,髋臼侧使用非骨水泥压配固定[2]。患者主要症状是疼痛、跛行、功能受限,X线表现为假体臼与骨接触面透明带增宽,假体柄周围有骨质硬化、骨距缩短、骨质疏松等改变。

【参考文献】
    1 陶崑,沈灏,张先龙.髋关节表面置换并发症及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68.

  2 王琦,曾炳芳.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6(1):58-59.


作者单位:255000 山东,淄博广电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