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3期

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65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9年6月股骨干骨折患者65例,采用旋入针固定。结果65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12周,未发生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结论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在有效可靠固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剥离骨膜,保护局部骨折块的血运,加速骨折愈合,保护膝......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9年6月股骨干骨折患者65例,采用旋入针固定。结果 65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12周,未发生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结论 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在有效可靠固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剥离骨膜,保护局部骨折块的血运,加速骨折愈合,保护膝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关键词】  旋入针;股骨干骨折

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笔者应用旋入针治疗股骨干骨折65例,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52例,女13例;年龄20~64岁,平均35岁;左侧45例,右侧20例。致伤分类:高处坠落15例,砸伤30例,车撞伤10例,摔伤10例;骨折形态:横断30例,斜形10例,螺旋形15例,粉碎骨折10例;按照AO/ASIF分类法[1]:A1型15例,A2型10例, A3型30例, B2型6例,C2型4例;骨折部位:中上1/3 23例,中段35例,中下1/3 7例;骨折性质:均为闭合性骨折。均在受伤后24h内入院。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受伤住院后,行股骨踝上或胫骨结节牵引,牵引时间为3~5天,待急性出血期过后肿胀不明显时,再行手术。65例骨折患者全部采用硬腰联合麻醉,仰卧位,术中均使用电刀。手术切口取大腿前外侧入路,以骨折断端为中心,上下延长,切口长约10cm,沿股外侧肌和股直肌间隙进入,以减少出血。暴露断端,用持骨钳夹持近折端,清理机化瘀血组织,向内侧牵拉,首先用7#髓腔铰刀向近端逆行扩髓,从大粗隆顶端偏后外侧钻出,此点即为梨状窝,也是AO组织推荐的解剖学进针点[1]。随后选用8~10号铰刀依次扩髓,并将远折端髓腔扩至与近端相同直径,用旋入针导针逆行从骨折近端由梨状窝处向外顶出,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局部组织,引导直径8~10mm,长度240~360mm旋入针顺行拧入髓腔,用两把持骨钳或三叉固定器固定断端,将旋入针旋入远端髓腔,针尾留在入口处1.5cm左右,锁片口槽朝向外后侧,然后选同型号或小一号锁片顺行打入髓腔,基本和主针尾部持平或略高2~3mm,检查断端稳定性,可见固定可靠,远折端无异常活动,若有小骨片可将骨片复位,可用丝线将之固定或靠肌肉的夹板作用即可维持位置。常规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各一遍。术毕拍片,置引流管。术中有复位困难者,也可以在断端用一钢板配合三叉固定器辅助。在处理断端时,应尽量少剥离骨膜,减少对局部血运的破坏,以利早期骨痂生长。常规应用抗生素5~7天。

  1.3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随诊时间6个月~3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12周。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骨延退愈合或骨不连。按Johner-wruhs的标准,优良率为98%。

  2 讨论

  股骨干骨折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的治疗方案中基本已经形成定式,通过我院近几年来对此类骨折的治疗,应用了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c,BO)技术[1,2],治愈了65例股骨多型骨折,65例均愈合良好,也给我们了一些思考。

  髓内针固定技术是上世纪骨折治疗所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特别是交锁技术使髓内针的适应证得以扩大,长管状骨的骨折治疗得到很大改善,交锁髓内针不仅具有较好的固定和生物力学性能,也是一种骨折微创治疗的理想固定材料,现已经成为治疗有适应证的长骨骨折的首选方法。旋入针即具备交锁髓内针的固定特点,创伤小,操作相对简便,主针旋入远端,加压稳定,配之以锁片起全长纵行加压,形成平面锁定,具有更强的抗旋转能力,生物型固定,无应力遮挡。术中无需X线透视。把手术器械对骨折局部血运的干扰破坏降低到最低,最大程度在有效可靠固定之前提下,保护局部骨折块的血运。

  术后采用长腿石膏托固定2周,待刀口愈合拆线后,更换为大腿夹板,固定松紧适宜,在床上做屈膝、屈髋、直腿抬高不负重功能锻炼,1周后扶拐下地,加强伤肢肌肉舒缩,充分发挥肌泵的作用,既能促进伤肢血管机能恢复,有利于改善骨折端的血运,又能对骨折端产生有效刺激,促进骨痂生成,提高骨痂质量,防止肌肉萎缩和废用性骨质疏松,保护了正常的膝关节功能,整体上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使患者提前治愈,降低了总花费,减轻患者负担。所以旋入针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值得提倡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翟桂华,刘沂(译).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4-241;226-227.

  2 王亦璁.BO与AO的不同之处.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3-5.

  

作者: 乔晓淼,王伟安,周俊刚,郑鹏超,乔 彬,司学州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