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坏疽性阑尾炎致盲肠穿孔治疗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盲肠穿孔。缘于入院前20h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腹部疼痛为重,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发热、寒战,具体体温不详,无呕吐,腹泻,在当地卫生所予以输液及止痛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经治疗后症状减轻,4h前腹痛突然加剧,仍以右腹部为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腹部平片示:右膈下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回盲部肿物;盲肠穿孔;坏疽性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  R733;R656.8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1102X(2011)01006102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农民,主因腹痛20h,加重4h入院。缘于入院前20h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腹部疼痛为重,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发热、寒战,具体体温不详,无呕吐,腹泻,在当地卫生所予以输液及止痛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经治疗后症状减轻,4h前腹痛突然加剧,仍以右腹部为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胃病史2年。查:T 36℃,P 110次/min,R 21次/min,BP 90/65mmHg。精神差,急性痛苦表情,强迫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腹部为重,肝脾肋下未触及,叩鼓音,肝浊音界缩小,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血常规:WBC 21.59×109/L,N 93.6%,L 1.6%,尿常规:血(1+),腹部彩超示:脐右侧偏下所见为混合肿物,左下腹部分肠管扩张,并见部分肠胀气。腹部平片示:右膈下见游离气体,呈新月征象,腹腔少量积气影,上消化道穿孔不除外。初步诊断:(1)弥漫性腹膜炎;(2)上消化道穿孔;(3)回盲部肿物。积极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脓性渗液约400ml,胃及十二指肠未见穿孔,右下腹一肿物,约8cm×6cm, 无活动,与盲肠粘连,大网膜包裹,分离粘连,见阑尾消失,仅剩根部约1cm,盲肠穿孔,直径约1cm,遂钝性加锐性分离肿物,直至完全切除,修补盲肠穿孔,阑尾残端结扎并包埋,并切除侵犯大网膜,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右下腹放置腹引管。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住院7天出院。病理回报:(邯郸市中心医院)非霍奇金淋巴瘤。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回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2  讨论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按照组织病理学,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全世界有淋巴瘤患者450万人以上。我国经标化后淋巴瘤的总发病率男性为1.39/10万,女性为0.84/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82岁,以20~40岁多见。HL的发病率无上升,但1950-1990年全世界NHL的死亡率增加了1.5倍,可能与环境恶化、寿命的延长以及组织病理学的进步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NHL大部分为B细胞,病变的淋巴结切面外观成鱼肉样。镜下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可消失,增生或浸润的淋巴瘤细胞成分单一,排列紧密。NHL易发生早期远处扩散,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是淋巴瘤共同的临床表现。NHL的临床表现有如下两个特点:(1)随年龄增加而发病增多,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发展迅速。(2)NH有远处扩散和结外浸润倾向,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为首发表现者较HL少。NHL对各器官的压迫和浸润较HL多见,常伴高热或各器官、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累及胃肠道的部位以回肠为多,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和腹部包块,症状可类似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或脂肪泻。常因肠梗阻或大量出血施行手术而确诊。
非霍奇金淋巴瘤60%起源于浅表淋巴结,40%起源于结外器官。原发于胃肠的淋巴瘤因其发病隐匿,检查手段限制和临床医生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仍是临床上诊断较困难的疾病之一。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胃肠道肿瘤混淆,常以术后病理确诊。
本病例患者以突发腹痛,经门诊以急腹症收入院。积极术前准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经病理确诊为NHL。本病例结外侵犯、致回盲部一肿块,符合NHL的临床特点。但合并坏疽性阑尾炎致盲肠穿孔尚属少见。结合病史考虑患者系阑尾化脓性感染加重,阑尾血运在短时间内阻断而致坏疽,常因大网膜或四周肠襻包围而局限,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脓肿可因脓液多、压力高,溃破而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或溃破至附近脏器(肠道、膀胱、阴道)形成内瘘[1]。外科急腹症多数发病很急,发展快,病情常很危重。处理方针是及时、正确、有效,可在早期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44.
(本文编辑:齐 永)

作者: 赵立杰,乔庆春,王耀华,王 磊,吴延华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