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3期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35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切口感染。引流。缝合切口感染临床较常见,多采取换药治疗,愈合慢,瘢痕大。为改进切口感染的治疗,笔者曾报道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几种治疗方法[1],多采用的是敞开引流再缝合的方法,已报道两组病例,均治愈[2,3],2008年8月-2010年2月又有35例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均治愈,现报道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切口感染;引流;缝合

 切口感染临床较常见,多采取换药治疗,愈合慢,瘢痕大。为改进切口感染的治疗,笔者曾报道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几种治疗方法[1],多采用的是敞开引流再缝合的方法,已报道两组病例,均治愈[2,3],2008年8月-2010年2月又有35例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均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37例,1例发热,切口和盆腔脓肿有腔道相通,属清创再缝合禁忌,摒除,1例再缝合后19天呼吸衰竭死亡,不能判定清创缝合后是否治愈,摒除。本组报告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7岁,平均52岁。切口内均有脓性分泌物,切口均大于5cm,小于5cm,感染切口采取压迫包扎方法。结直肠手术14例,剖宫产5例,子宫附件切除5例,肠梗阻手术2例,阑尾手术2例,肾切除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腺外伤手术1例,膀胱手术1例,畸胎瘤手术1例,脐尿管腺瘤切除1例。

  1.2 再缝合前准备

  彻底敞开,充分引流,每日换药,继续清除坏死组织、线结等异物,放盐水纱布条引流。如果术后不足2周,腹膜缝线(或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的缝线)不拆除,免得腹膜裂开,腹内脏器脱出,且用弹力腹带包扎固定,保护切口。

  1.3 再缝合

  感染切口彻底敞开,充分引流3~5天后再缝合切口,23例联合阻滞麻醉,12例采用局部麻醉,0.25%利多卡因(2%利多卡因20ml加生理盐水到160ml),10ml加1滴肾上腺素(如患者血压不高),局部浸润麻醉。剪除所有看到的、触到的线结,清除脓汁、坏死组织、无生机的组织。笔者的经验是,用止血钳钳夹可疑无生机的组织(稍用力不能取下的组织是有生机的,反之是无生机的),不要将白色的有生机的筋膜、腱膜当作无生机的坏死组织清除。3~5天内形成的薄层肉芽宜清除,以便清除其深层的线节和坏死组织。重新消毒,铺无菌巾,换手套和更新器械,用减张线(ETHICON,W2797)一层结节缝合切口,针距1.5~2.0cm,距离切口边缘2.0~3.0cm,左手示指抵住切口最深处,缝针在左手示指下穿过(注意不伤及腹内器官),不留死腔,针间加4号或7号丝线结节缝合皮肤,使皮对合整齐。再缝合时,术后不足2周,仍保留的裸露的腹膜缝线(或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的缝线)拆除,清除缝线处的无生机组织和积液,仍为一层缝合(含腹膜或不含腹膜)。

  1.4 再缝合后处理

  再缝合后可以出院在门诊治疗,正常饮食,多离床活动,少取坐位,坐位使切口折曲,不利愈合。6例术后切口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其中3例第2天换药时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这是减张缝合后引起组织切割引起的,这样的患者宜采取不引起明显疼痛的体位,术后5~7天,可拆除1~2针引起疼痛的缝线,腹部用弹力腹带包扎,保护切口,免得裂开形成腔道。再缝合第2天换药,如第1天渗出较多,及时换药,换药时,用钳子或镊子在缝线间撑开切口到皮下,撑开0.5~1.0cm的口,挤压切口,没有积液或仅有2~3ml积液,再对合皮肤,压迫包扎,不再换药,按时拆线即可。如换药时,撑开切口,挤压出3ml以上的积液,排除积液后,仍不解除压迫,即刻压迫包扎,弹力腹带固定,此后每48~72h同样方法换药1次,直至没有积液或仅有2~3ml积液,压迫包扎,弹力腹带固定,不再换药直至拆线。9例术后换药时有积液3ml以上,其中1例直至术后14天拆线后才没有积液,有2例术后第1次换药时有40~50ml积液,第3次换药时没有积液。1例术后第2天换药时敷料绿色,疑有绿脓杆菌感染,用2%醋酸湿敷3天,第2天绿色完全消失,不影响切口愈合。一般术后2周拆线,个别病例,如积液较多,持续时间长,多次撑开切口,留有几根缝线,17~20天拆除。1例术后没按上述方法换药处理,术后第2天换药时有积液,放盐水纱布条引流,直至术后12天无愈合趋势,请笔者会诊,改用上述换药方法治愈。再缝合围手术期,不必用抗生素,仅6例用抗生素,1例有膈下脓肿,置管引流不畅发热;1例有静脉血栓,用过抗凝药,敞开引流和缝合时易出血,1例已经证实有肠间脓肿(或积液)伴发热,另3例家属或有的医生害怕缝合后感染,使用了抗生素。1例缝合后1个月,切口上方有0.5cm血肿,清除后包扎,中间不换药,2周治愈。

  1.5 治疗效果

  35例再缝合后均治愈,随访3~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

  2 讨论

  2.1 切口感染再缝合的适应证

  早在20世纪80年代Gottrup等提出切口感染化脓切开引流后4天可再缝合,切口深的4~8天再缝合[4]。但这种方法尚没得到认同和普及。美国最新版(18版)外科学教科书和国内最新版(7版)外科学教科书切口感染的治疗均没提到再缝合[5,6]。也有的文献提到切开引流后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可再缝合[7,8],这样的适应证难以掌握,比较窄,且往往拖延再缝合时间或不缝合。笔者提出切口感染彻底敞开,充分引流3~5天就可以再缝合,不必观察创面是否清洁,肉芽是否新鲜,适应证很宽,易掌握。仅有下列情况视为再缝合禁忌:(1)切口感染形成较大范围的蜂窝组织炎,往往是糖尿病的患者,切口感染处理较晚。如切口边缘1~2cm有蜂窝组织炎改变,不视为禁忌,再缝合时切除切口边缘的蜂窝组织炎,也获治愈。(2)胃肠瘘,有胃肠内容物侵及切口。(3)胆瘘、胰瘘,有胆汁或胰液侵及切口。(4)尿瘘,有尿液侵及切口。(5)感染切口内有恶性肿瘤组织。(6)有与切口相通的盆腔感染,或腹腔感染,患者有发热,彩超探查可发现盆腔或腹腔感染灶。如感染灶与切口无关,可再缝合切口,同时治疗感染灶。

  糖尿病患者注意寻找其他感染灶,予以治疗,再缝合时及缝合前后将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9],不视为再缝合的禁忌。

  由于HIV的治疗不断改进,HIV/AIDS患者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不断下降。HIV用抗反转录病毒药治疗,这些药直接作用于HIV细胞的整合和复制,对伤口的愈合和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5]。HIV选择性的侵犯CD4 T淋巴细胞。当HIV感染者CD4 T淋巴细胞<200个/mm3,为艾滋病发病期,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手术风险高[10]。1组27例病例报告,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81~520)个/mm3 ,其中10例<200个/mm3,1类切口8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2类切口6例,1例伤口感染[11]。笔者没有清创再缝合HIV/AIDS的病例,认为不宜列为清创再缝合的绝对禁忌,但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选好清创再缝合的适应证和时机,需要很好的职业暴露防护,规范的隔离消毒,防止HIV感染扩散。

  2.2 再缝合成功治愈的关键[2]

  (1)彻底敞开,充分引流,一定要用手指(戴无菌手套)探查,找到并敞开所有的腔道,剪除所有的缝线,放盐水纱布条引流3~5天;(2)彻底清除脓汁、坏死组织、线节等异物;(3)一层缝合不留死腔,弹力腹带包扎,以保证不间断加压,利于消灭死腔;(4)缝合后正确换药,不放纱条引流,排除积液,加压包扎,使创面紧密接触,2周以上拆线。总之,使切口的创面成为有愈合能力的创面,紧密对合到一起,不分离,持续2周,切口可成功治愈。(1)和(2)是使创面成为有愈合能力的创面,(3)和(4)是保证紧密对合持续2周。掌握使切口愈合的原理,也可采用其他方法使切口治愈,笔者曾报道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或炎性病灶切除的方法使切口治愈[1]。1例切口过深,约10cm,且有倾斜,无法缝合,采用压迫包扎的方法治愈。

  3 相关几个问题的讨论

  笔者强调一层缝合,一层缝合有四大优点:(1)减少层间的死腔;(2)血运好;(3)切口内有潜在或很小的彼此相通的,且通过皮肤与外界相通的窄裂隙,如有渗液,易从切口流出,压迫包扎易消除裂隙(死腔);(4)切口内无线节(异物)。

  为了保证切口内没有或极少残留坏死组织和异物,使有愈合能力的创面紧密接触,利于愈合,切口再缝合时不用电刀,不用结扎和缝扎止血,压迫和一层缝合均能成功止血,切口内不放任何所谓促进愈合的胶、蛋白等。

  关于抗生素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切口感染再缝合特别强调抗生素的应用[4]。笔者认为只要切口局部处理得当,不必用抗生素,本组只有6例应用了抗生素,其余29例没用抗生素,均治愈。

  低蛋白和贫血不很重,不必苛求补充。切口愈合是人的本能,优先供应其所需,有文献报道,伤口所需对全身的“池”来说是无限小的,例如血红蛋白要低至正常的15%~20%,白蛋白<20g/L时才影响愈合[8]。

  切口愈合是人的本能,在人类进化和生存竞争中,没有愈合本能的人的祖先不存在了,当然这样的人也不存在了,除非后天患有特殊疾病,如艾滋病。要发挥人的这种本能,有时不干预或少干预为好,如小的创面(<0.5cm),小的组织缺损,简单的清洁包扎,2周可以治愈,其间不必换药。

【参考文献】
   1 刘德成.切口感染并发症的治疗.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729.

  2 刘德成.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16例.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9:52-53.

  3 刘德成.切口感染敞开引流再缝合29例分析.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9,6:284-286.

  4 Gottrup F, Gjede P, Lundhus F, et al. Management of sever incisional abscesses following laparotomy . Arch Surg,1989,124:702-704.

  5 Townsend,JR,CM.Textbook of surgery, 18th Edition .Elservier:Saunders,2008:331-334,262.

  6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

  7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0.

  8 华积德.普外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5.

  9 金鸿宾.创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8.

  10 刘保池,李垒,司炎辉,等.艾滋病肝硬化的脾切除加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2例分析.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572-574.

  11 刘保池,刘立,陈辉等.HIV/AIDS外科合并症的手术治疗.国际外科学杂志,2009,36:602-605.

  12 高根五,夏志平,姚榛祥.临床普通外科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52-53.

  

作者: 刘德成,杨传家,刘 臻作者单位:110004 辽宁沈阳,中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