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腮腺混合瘤CT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腮腺混合瘤边界清晰。18例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可伴有囊变、钙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对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9例腮腺混合瘤边界清晰。18例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可伴有囊变、钙化。其中2例腮腺深叶混合瘤呈明显强化。 结论  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  腮腺混合瘤 CT检查 临床诊断价值
     
  腮腺混合瘤是常见的腮腺肿瘤,因含肿瘤性上皮细胞与黏液样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像具有多形性。但组织来源多认为属上皮性的,故亦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混合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 [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腮腺浅叶,约20%发生于腮腺深叶。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肿瘤边界、颈鞘内血管受压移位情况、脂肪带是否存在,提供影像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9月~2004年10月行CT扫描21例腮腺肿瘤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耳后肿块,咽部异物感(1例),体检质软或稍硬,有结节感。全部均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腮腺浅叶混合瘤19例,腮腺深叶混合瘤2例。
   
  1.2 方法 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RADIX~PRIMA螺旋CT,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的碘海醇(欧苏,国产),采用Bolus法,肘静脉团注。取常规卧位,采用Reid线,即眶下缘至外耳道连线,平行向下扫至下颌角,层厚及层间隔为5mm,全部均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结果
    
  本组21例均为单侧,肿块大小1.6~5cm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19例边界较清晰,囊变2例,钙化1例。18例平扫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CT值,约31~52HU。18例肿块实质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68~85HU,以强化后的下颌后静脉为标准区分腮腺浅叶与深叶肿瘤。其中2例腮腺深叶混合瘤,边界欠清,CT增强后CT值为80~85HU,强化约30HU。其中咽侧壁向中线移位1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混合瘤。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 [2] ,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可有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偶可出血、液化、坏死、囊变,有时可见钙化,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
   
  CT可清晰显示肿瘤存在,混合瘤与正常腮腺组织存在良好对比。混合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可呈不规则或浅分叶状 [3] ,密度一般较均一。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可见强化,边界与周围间隙、邻近结构显示清晰。腮腺混合瘤可发生恶变,CT扫描显示无包膜,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与周围肌肉脂肪界限消失,邻近骨质破坏如茎突、乳突破坏、颈部淋巴结肿大时 [3] ,可考虑有恶变,CT可对炎症、钙化、脂肪样变、囊变作出诊断。
   
  腮腺肿瘤中,由于其他良性病变较少,其表现与腮腺混合瘤常有混淆。当腮腺区肿块有钙化时可考虑腮腺混合瘤 [4] ,且为良性病变,应与神经鞘瘤、淋巴瘤鉴别。腮腺深叶肿瘤应与咽旁间隙肿瘤鉴别,如肿瘤与腮腺间脂肪带存在着为咽旁间隙肿瘤,反之为腮腺深叶混合瘤,腮腺深叶混合瘤多位于茎突前,将颈内动静脉推向内后方,但较大的咽旁间隙肿瘤可没有脂肪带存在 [4] 。
   
  综上所述,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腮腺的占位病变,对肿瘤的定位准确,敏感性较高,可显示邻近脂肪带,周围组织界限、邻近骨质有无受侵,可作出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8-224.
   
  2 北京医院.口腔病理组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60-167.
    
  3 周兆菊.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37-244.
   
  4 邱蔚六.颌面颈部疾病影像学图鉴.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3-252.
    
  (编辑建 光) 

  作者单位:671000云南大理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作者: 杨启胜 欧阳天昭 蔡云麟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