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不典型肝脓肿27例螺旋CT征象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边缘模糊。增强后不同时相有“细网格征”、“簇形征”、“蜂窝征”、“晕征”、“肿块缩小征”及短暂性肝段强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边缘模糊;增强后不同时相有“细网格征”、“簇形征”、“蜂窝征”、“晕征”、“肿块缩小征”及短暂性肝段强化。 结论  联系病史、分析CT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的表现有助于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关键词  肝脓肿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肝脓肿是一种常见病,大部分病例经临床和超声检查可以确诊,但不典型肝脓肿容易与肿瘤混淆,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总结分析了27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图像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0年1月~2005年1月间CT检查表现不典型且经临床随诊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肝脓肿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36~88岁,平均61岁。病程为2~15天,平均7.3天。有糖尿病史者13例,胆道系统及胃肠道手术史者6例,胆囊炎、胆系结石史5例,3例无明显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明显者18例,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9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肝区隐痛、乏力、白细胞轻度升高,其中12例入院前口服或静滴过抗生素。

    1.2 方法 采用GE Hispeed CT/ii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禁食6~12h,扫描前10~12min口服白开水或稀释碘水约500ml充盈胃肠道,层厚一般为10mm,螺距1,12例采用3.0mm薄层扫描。2例因患者年龄较大仅作平扫,其余25例均增强,造影剂为优维显或欧乃派克80~100ml(300~370mg/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推入,分三期相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时间分别为25s、35~40s、80s,19例加做3~8min延时扫描。

    2 结果

    2.1 病变数目、部位及大小 单发23例,位于肝右叶19例,左叶4例;多发4例,同时侵犯左右叶3例,1例为肝右叶内多发病灶,共有46个病灶。直径最大10.5cm,最小1.5cm,平均4.7cm。

    2.2 CT平扫 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低密度区内可见散在的斑片状更低密度区,病灶边缘多模糊,15例病灶作CT值测量,为7~32HU。

    2.3 CT增强 25例行增强检查,动脉期所有病灶周边都有不同程度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楚。16个病灶所在肝段出现楔形强化,其中3个非病灶所在肝段亦同时出现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密度不均显示更清楚,并可见周围低密度水肿带。21例病灶内见明显强化、粗细不等分隔,呈大小不一的“蜂窝样”改变。平衡期,多数病灶边缘及其分隔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病灶范围较前缩小。2例脓肿边缘为稍高密度环。19例延时后病灶低密度区缩小,边界显示清。2.4 CT诊断 诊断正确19例,3例因有肝硬化基础而误诊为原发性肝癌,3例误诊为肝血管瘤,2例因分别有胆囊癌、胃癌手术史而误诊为转移癌。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近几年来,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显著增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人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等原因,使得肝脓肿正常病理过程紊乱,缺乏典型临床和CT表现,我们称之为不典型肝脓肿 [1] 。它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时也见于肝结核和霉菌,感染途径主要为: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以及从邻近器官直接蔓延,其中以胆道逆行感染最为常见。肝脓肿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初期和脓肿形成期。不典型肝脓肿指化脓性炎症期和脓肿形成初期的早期肝脓肿,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组织局部炎症充血、水肿和不完全性液化坏死,尚未形成彻底坏死液化的脓腔和脓肿壁。

    3.2 CT表现 不典型肝脓肿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寒战、高热、肝区痛等病史,CT检查,特别是螺旋CT的应用,为不典型肝脓肿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因此掌握其CT表现,对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病程的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积极意义。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密度多不均匀,边缘模糊,见图1。增强动静脉期病灶内呈斑片状强化及间隔强化影,称为“细网格征”、“簇形征”和“蜂窝征”,病灶边缘可出现模糊带状低密度,称为“晕征” [1,2] 。斑片状持续强化,可能与病变早期应用抗生素使肝脓肿的演变停止,同时病灶区内有大量修复的肉芽组织,并与炎症充血的残存肝组织混合存在有关。当病变内出现不完全性液化坏死时,这些细小的脓肿无强化,其间残存肝组织及纤维组织强化,形成花簇样改变,即“簇形征”。病变继续发展,小脓肿互相融合,坏死灶大小不等,间隔厚薄不均,即表现为“蜂窝征”,见图2。“晕征”是由灶周水肿形成的。平衡期及延时扫描,脓肿边缘与肝实质渐呈等密度,两者分界不清,整个病灶有缩小趋势,称为“肿块缩小征”,本组有19例出现此征象,见图3。其原因是病灶内残存及周围肝组织炎症反应充血,强化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所致,往往被认为是不典型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在本组病例中,有14例于动脉相出现病灶周围短暂性肝段强化,见图4,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肝脓肿时,门管区炎症导致肝内门静脉狭窄,门脉血流下降,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3] 。其中9例抗炎治疗后随访,该强化效果明显下降以至消失,由此可见,此征对肝脓肿尤其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图1  肝右后叶下段脓肿,CT平扫为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  图2  CT增强动脉期,肿块边缘及其内分隔强化,呈“蜂窝样”改变  图3  CT增强静脉期,边缘呈持续性强化,与肝脏等密度,肿块缩小  图4  增强动脉早期,病灶所在肝段出现短暂性强化

    3.3 鉴别诊断 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难以与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而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及延时扫描能进一步显示病变内部结构,有助于与肝癌、血管瘤等鉴别 [4] 。(1)原发性肝癌:癌灶内如有多个液化坏死或有较多分隔时,其坏死区一般位于病灶中央,形态不规则呈裂隙样,密度一般高于脓液,分隔较粗大,呈结节状或粗索状,强化持续时间很短,呈“速升速降”,不会出现“肿块缩小征”。(2)囊样转移癌:具有中央坏死区较大、强化环壁薄而均匀、周围无低密度水肿带以及无或少量纤维间隔的特征。病灶多发,常分散在肝的各叶、段;而肝脓肿以肝右叶多见,这与肝右叶体积大以及门静脉血液分流有关 [2] ,此外细菌或原虫栓子易滞留于末梢血管内,肝脓肿也好发于肝周边部。本组2例因有原发肿瘤病史误诊为转移性肝癌,但仔细分析其CT表现,不难发现其内有大量纤细分隔可资鉴别。(3)肝胆管细胞癌:常常表现为受侵的肝内胆管扩张与癌灶坏死区混合存在,易与不典型肝脓肿混淆,但前者以左叶多见,无高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症状,并且动态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略有强化,延迟虽有强化但强化程度不高,与后者持续强化不同。(4)肝血管瘤:增强后明显强化,从边缘向中央渗透,延时10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具有“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除非伴有纤维瘢痕或出血,最终延迟扫描均呈等密度改变。而不典型肝脓肿增强后虽有病灶范围缩小及持续强化表现,但延迟扫描病灶区无完全充填。

    综上所述,只要密切联系病史,充分分析CT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的表现特征,作好鉴别诊断,完全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苏丹柯,谢东,梁漱溟.不典型肝脓肿CT诊断(附10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6):342-344.

    2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与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53-556.

    3 Gabata T,Kadoya M,Matsui O,et al.Dynamic CT of hepatic abscesses: significance of transient segmental enhancement.AJR,2001,176(3): 675-679.

    4 张宝元,邵阳通,方立挺.肝脓肿的CT特征探讨.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9):778-780.

    (编辑文 静)

    作者单位:201103上海武警上海总队医院

作者: 邱书 孙海辉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