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CT与临床调查(附36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在脑血管疾病中,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病之一,早期诊断治疗对疾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1。3临床表现(1)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14例,占38。视网膜出血1例,占2。...

点击显示 收起

  在脑血管疾病中,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病之一,早期诊断治疗对疾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择36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本组患者,年龄62~82岁,平均71岁。男23岁(占63.9%),女13例(占36.1%);其中死亡12例(占33.3%)。
   
  1.2 病因 见表1。
    
  表1 发病诱因情况(略)
   
  1.3 临床表现 (1)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14例,占38.9%;起病时血压高21例,占58.3%。(2)意识障碍:发病后一过性昏迷4例,占11.1%;入院后仍昏迷6例,占16.7%;嗜睡7例,占19.4%。(3)首发症状:以突然剧烈头疼8例,占22.2%;轻度头疼2例,占5.6%;精神症状5例,占13.9%;抽搐5例,占13.9%。(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8例,占22.2%;克氏征阳性9例,占25.0%。(5)颅神经损害症状:主要由颅内高压所致,其中动眼神经麻痹3例,占8.3%;瞳孔不等大5例,占13.9%;外展神经麻痹3例,占8.3%;视神经乳头水肿3例,占8.3%;视网膜出血1例,占2.8%。(6)偏瘫:肢体运动障碍4例,占11.1%;左侧2例,占5.6%;右侧2例,占5.6%;单侧巴彬斯基征阳性2例、双侧1例;去大脑强直1例。

  1.4 CT检查情况及结果 见表2。
    
  表2 CT检查情况及结果(略)
    
  注:(1)2例阴性病例临床腰穿确诊;(2)死亡病例中1例合并脑梗死,1例再出血,死亡数占总数33.3%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 动脉瘤破裂是本病最常见原因,多见于中青年,多为先天性。本组36例均为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可见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硬化致退行性变和高血压微动脉瘤破裂所致 [1]。在上述病变基础上,任何使血压急骤升高的因素均可使微动脉瘤扩张或破裂出血。本组36例中有31例有明显诱因,因此平时防止情绪激动、过劳、便秘,使血压相对平稳,可降低本病发病率。
   
  2.2 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病例多因动脉硬化微动脉瘤破裂发病,出血速度慢、血量少 [2] ,老年人常伴脑萎缩,颅腔内及蛛网膜下腔空隙较大,调整余地较多,可以缓冲因脑水肿继发的颅内高压,另外老年人疼痛阈值较高,对疼痛刺激不敏感。本组36例中头痛10例(占27.8%),主要为枕颈部疼;颈强及克氏征阳性17例(占47.2%);因此老年人发病不如中青年典型,所以对老年人出现一过性昏迷、头晕、抽搐、精神及神经症状者虽无典型头痛也应提示本病的可能。意识障碍是老年病人发病的另一特点,本组17例(占47.2%)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由于脑动脉硬化长期供血不足,老年人脑神经细胞减少10%~17%。出现内分泌紊乱,脑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激状态耐受性降低及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进一步加重脑水肿等因素有关,所以老年人发病后意识障碍较突出。主要表现躁动不安,表情呆滞,出现上述改变则预后不良。
   
  2.3 CT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本病的CT改变是脑沟、脑裂、脑池密度增高,一般为当天检查几乎均可发现,数日或1周后阳性率与日俱减,一旦疑为此病应力争早做CT检查,本组患者阳性率为94.4%,一旦查为阴性,临床应做腰穿以防误诊。如果CT影像仅限侧裂、环池、四叠体池、角间池高密度,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本组23例,死亡3例(占13.0%);Ⅲ、Ⅳ脑室高密度铸型(包括侧脑室)有11例,死亡9例(占81.8%)。而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脑血管痉挛而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此种病例病情重、出现偏瘫预后不佳。以上意见供同行参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高玉林.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84例临床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305.
   
  2 申高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1,8(2):98.
    
  (编辑尚 轩)

  作者单位:110101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CT室(△ 神经内科)

作者: 信秀菊 王淑华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